主方;白虎汤、白虎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(,白虎汤;知母、石膏、炙甘草、粳米。)
加感:兼有暑湿见微恶寒、胸痞、呕恶、苔腻者,酌加霍香、佩兰;如
兼邪遏卫表见微恶风寒、身灼热无汗者,加香薷、大豆卷、连翘、银花。
主方;防暑益气汤(《温热经纬》)。【药物组成】黄耆1钱(汗少减5分),苍术1钱(泔浸,去皮),升麻1钱,人参5分(去芦),泽泻炒曲5分,橘皮5分,白术5分,麦门冬3分(去心),当归身3分,炙甘草3分,青皮(去白)2分半,黄柏(酒洗,去皮)2分或3分,葛根2分,五味子9枚
加减:若署热较盛,可重用石膏;律气耗伤较甚,则生津益气之品可
重用,黄连等苦寒之品可予酌随。
主方:生脉散(《医学启源》)。(生脉散;人参(9克)麦门冬(9克)五味子(6克))
加减;体倦气短自汗,可加黄连、甘草,益气固表止汗主方:白虎加苍术汤(【组成】防风 黄柏各3克 柴胡6克 苍术9克《类证活人书》)。
加减:如中焦湿邪较盛,可酌加霍香、佩兰、滑石、大豆卷、通草主方:三石汤(《温病条辩》)。(三石汤:滑石9克 石膏9克 寒水石9克 杏仁9克 竹茹9克 白通草6克 银花9克 金汁(冲))
加减:热邪明显舌,加黄连、木通;湿浊重考,加佩兰
川贝。
主方: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、安富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、紫雪丹
(《和剂局方》)、行军散(《霍乱论》)。
加减:若热闭心包者,可用清官场(《温病条辨》)送服“三宝”*
主方:羚角钩藤汤(《通婿伤寒论》)。[组成]:羚角片一钱半,先煎(4.5g),双钩藤三钱,后入(9g),霜桑叶二钱(6g),滁菊花三钱(9g),鲜生地五钱(15g),生白芍三钱(9g),川贝母四钱,去心(12g),淡竹茹鲜刮,与羚羊角先煎代水,五钱(15g),茯神木三钱(9g),生甘草八分(3g)。
加减:如阳明气热九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,若腑买燥结有,加大黄、芒
硝、全瓜萎;若心营热席音,加犀角、玄参、丹皮,若热毒炽盛者,加板蓝
很、大青叶,若兼邪陷心包者,加紫雪丹、至宝丹;若见痰涎壅盛者.加胆
星、天竺黄、竹沥:如抽搐频繁、难控制者,加全蝎、娱效、地龙、僵蚕。
主方:神犀丹【组成】犀角[水牛角代](1800克)石菖蒲(180克)黄芩(180克)真怀生地(绞汁500克)银花(500克)金汁(300克)连翘(300克)板蓝根(270克)香鼓(240克)元参(210克)花粉(120克)紫草(120克)(《温热经纬》)、安宫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,
加减:如见动风抽搐者.加羚角、钩藤,或加服止痉散;痰涎壅盛者,
加天竺黄、胆星、竹沥或送服猴枣散,若气分热盛考,加生石膏、知母或
用清疽败毒饮加减。
主方:连梅汤(《温病条辨》【组成】云连6克 乌梅(去核)9克 麦冬(连心)9克 生地9克 阿胶6克 )。
加减:若见脉虚大而芤者,可加人参,
主方:三甲散(《温疫论>)。【成份】龟甲(砂烫、醋淬)、鳖甲(砂烫、醋淬)、穿山甲(砂烫)、鸡内金(砂烫)。
加减:如余热末滑者,加青苗、地骨皮、白菇,如痰废较甚者,加陈胆
星b白附子、乌梢蛇、红花、白芥子等。
1.体针
主穴:大椎、曲池、复溜、少商、人中、内关、涌泉、十宣。
配穴:商阳、合谷、鸠尾、长强、哑门、素髂、太冲、膻中、会阴、足三里、后溪、风池、天突。
刺法:高热无汗或少汗者,针刺大椎、曲池;有汗或多汗者,针复溜、曲池或点刺少商、商阳及十宣放血少许;痉厥抽风时,针刺人中、合容;抽风甚剧时,针鸠尾、长强、哑门;喘促时,针人中、素篌、太冲、内关、膻中、会阴、哑门;厥逆时,针涌泉、足三里。
2.耳针
取穴:耳尖、肾上腺、内分泌、枕、心、皮质下、神门、肝、脾、交感、肺、脑干。
刺法:根据病人临床症状每次选2~3穴,配合体针使用,也可埋针。针耳穴时,手法宜轻,耳尖及肾上腺可放血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,暑伤气,以补真气为要。(《明医杂(《明医杂著》)
2.治法:轻者以五苓散利小便,导火下泻而暑自解,或香薷饮辛散以驱暑毒,木瓜制暑之要药也,或藿香正气散、十味香薷饮之类;重者人参败毒饮、桂苓甘露饮、竹叶石膏汤、白虎汤之类;弱者用生脉散、清暑益气汤、补中益气汤等。(《伤暑全书》)
3.暑兼湿热,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,多手太阴证而宜清;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,多足太阴证而宜温;湿热平等者两解之。各宜分晓,不可混也。(《温病条辨》卷一)
4.暑病首用辛凉,继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敛。(《伤暑全书》)
5.关于“乙脑”的病因病机,认为暑邪、戾气和热、风、痰是本病病因,其中尤以暑为重要。病邪由口鼻和皮毛而入,先入上焦卫分,次传中焦气分,再传下焦而入营入血。“乙脑”的治疗,经过多年实践,可概括为辛凉透表、清热解毒、清心开窍、镇肝熄风、祛湿化浊、涤痰、泻下、养阴等八法。单方单药如大青叶、板蓝根及多种民间草药亦有一定效果。针刺治疗不仅可辅助药物治疗之不足,并能加强药物的作用。恢复期以清余热、充津液为基本原则。后遗症的药物治疗有扶正祛邪,活血通络,育阴熄风,清热解毒等法,针刺有较好的疗效。(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上海科技出版社,1985年6月,第一版)
【调护、禁忌】
1.慎于摄生,不使精气受损。应避免在饥饿、劳倦的情况下,久冒烈日炎热,或久处湿热熏蒸之地;应注意防暑降温,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,防止暑热秽浊诸邪侵入人体。
2.在盛夏之季可常服清凉饮料及解暑生津之品,如鲜藿佩、鲜荷叶、乌梅汤等,对本病有一定预防作用。
3.在壮热阶段,可适当采用冷敷降温(闭暑者忌用),如对妊娠患者,可采取相应的冷敷措施保护胎儿。
4.患者除药物治疗以外,在病中尚可用银花露或竹叶心煎汤代茶。如津液不足,可用梨皮、蔗浆、鲜芦根之类取汁饮服。亦可常用绿豆煎汤服。另外可多食西瓜(有天然白虎汤之称)。
5.饮食宜谈薄调理,忌食腥腻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