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署温 流行性乙型脑炎
辩正治疗
1. 气分证治 暑入阳明
临床表现:壮热,汗多,心烦,头痛且晕,面赤气粗,口渴齿燥,或背 做恶寒,苔黄燥,脉洪数或洪大而芤。 立法:清暑泄热,兼益气生律。

主方;白虎汤、白虎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(,白虎汤;知母、石膏、炙甘草、粳米。)

加感:兼有暑湿见微恶寒、胸痞、呕恶、苔腻者,酌加霍香、佩兰;如

兼邪遏卫表见微恶风寒、身灼热无汗者,加香薷、大豆卷、连翘、银花。

2. 气分证治 暑伤津气
临床表现: 身热息高,心烦溺黄,口渴自汗,肢倦神疲,脉虚无力。 立法:清热涤暑,益气生津。

主方;防暑益气汤(《温热经纬》)。【药物组成】黄耆1钱(汗少减5分),苍术1钱(泔浸,去皮),升麻1钱,人参5分(去芦),泽泻炒曲5分,橘皮5分,白术5分,麦门冬3分(去心),当归身3分,炙甘草3分,青皮(去白)2分半,黄柏(酒洗,去皮)2分或3分,葛根2分,五味子9

加减:若署热较盛,可重用石膏;律气耗伤较甚,则生津益气之品可

重用,黄连等苦寒之品可予酌随。

3. 气分证治 津气欲脱
临床表现:身热已退,汗出不止,喘喝欲脱,脉散大 立法;益气以津,生咏固脱。

主方:生脉散(《医学启源》)。(生脉散;人参(9克)麦门冬(9克)五味子(6克))

加减;体倦气短自汗,可加黄连、甘草,益气固表止汗
4. 气分证治 暑湿困阻中焦
临床表现:壮热烦渴,汗多溺短,脘痞身重,脉洪大。 立法:清热化湿。

主方:白虎加苍术汤(【组成】防风 黄柏各3克 柴胡6克 苍术9克《类证活人书》)

加减:如中焦湿邪较盛,可酌加霍香、佩兰、滑石、大豆卷、通草
5. 气分证治 暑湿弥漫三焦
临床表现:身热,面赤耳聋,胸闷皖痞,下痢稀水,小便短赤,咳痰带 血,不甚渴饮.舌红赤,苔黄滑。 立法:滑热利湿,宣通三焦‘

主方:三石汤(《温病条辩》)。(三石汤:滑石9 石膏9 寒水石9 杏仁9 竹茹9 白通草6 银花9 金汁(冲))

加减:热邪明显舌,加黄连、木通;湿浊重考,加佩兰

川贝。

6. 营血分证治 暑伤肺络
临床表现:呐热烦渴,头目不清,骤然咯血、衄血,咳嗽气粗,舌红苔 黄,脉数。 立法:凉血解毒,清络宣肺。

主方:犀角地黄汤(千金方》)合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

加减:元表证,可去荆芥、豆鼓、薄荷酌加山桅子、黄芬、茅根、侧柏

叶、藕节炭;如出血较多还可加参三七;气分热盛,可酌加石膏、知母、黄

连,如出现气随血脱,急投补气固脱之独参汤或参附汤。

犀角地黄汤:犀牛角、生地黄、芍药、牡丹皮

银翘散:连翘30克 银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叶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

7. 营血分证治 暑入心营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构热烦躁.夜寐不宁.时有谊语,甚或昏迷不语,舌红绛, 脉细数,或碎然昏倒,不知人事,身热肢厥,气粗如喘,牙关微紧,舌绛脉 数。 立法:凉营泄热,清心开窍。

主方: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、安富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、紫雪丹

(《和剂局方》)、行军散(《霍乱论》)

    加减:若热闭心包者,可用清官场(《温病条辨》)送服“三宝”*

8. 营血分证治 暑热动风
临床表现:身灼热,四肢抽搐,甚或角弓反张,牙关紧闭,神迷不清. 或喉有痰型.脉象弦数或弦滑。 大法:清署泄热,熄风定痉。

主方:羚角钩藤汤(《通婿伤寒论》)[组成]:羚角片一钱半,先煎(4.5g)三钱,后入(9g),霜桑叶二钱(6g),滁菊花三钱(9g),鲜生地五钱(15g),生白芍三钱(9g),川贝母四钱,去心(12g),淡竹茹鲜刮,与羚羊角先煎代水,五钱(15g),茯神木三钱(9g),生甘草八分(3g)

加减:如阳明气热九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,若腑买燥结有,加大黄、芒

硝、全瓜萎;若心营热席音,加犀角、玄参、丹皮,若热毒炽盛者,加板蓝

很、大青叶,若兼邪陷心包者,加紫雪丹、至宝丹;若见痰涎壅盛者.加胆

星、天竺黄、竹沥:如抽搐频繁、难控制者,加全蝎、娱效、地龙、僵蚕。

9. 营血分证治 署入血分
临床表现:灼热躁扰,斑疹密布,色呈紫黑,神昏谵妄,吐血,衄血 便血,甚或兼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张,喉中痰声辘辘,舌绛苔焦。 立法:凉血解毒,清心开窍。

主方:神犀丹【组成】犀角[水牛角代]1800克)石菖蒲(180克)黄芩(180克)真怀生地(绞汁500克)银花(500克)金汁(300克)连翘(300克)板蓝根(270克)香鼓(240克)元参(210克)花粉(120克)紫草(120克)(《温热经纬》)、安宫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

加减:如见动风抽搐者.加羚角、钩藤,或加服止痉散;痰涎壅盛者,

加天竺黄、胆星、竹沥或送服猴枣散,若气分热盛考,加生石膏、知母或

用清疽败毒饮加减。

10. 暑伤心肾证治
临床表现:心热烦躁,消渴不已,麻痹,舌红绛,苔黄燥,脉细数 立法:清心火,滋肾水,

主方:连梅汤(《温病条辨》【组成】云连6 乌梅(去核)9 麦冬(连心)9 生地9 阿胶6 )

加减:若见脉虚大而芤者,可加人参,

11. 余热未净,痰伤滞络证治
临床表现: 低热不退,心悸烦躁,手足颤动,神情呆钝,默默不远,甚 则痴呆、失语、失明、耳聋,或见于足拘孪1,肢体强直等。 立法:化痰怯寂嫂络。

主方:三甲散(《温疫论>)【成份】龟甲(砂烫、醋淬)、鳖甲(砂烫、醋淬)、穿山甲(砂烫)、鸡内金(砂烫)。

加减:如余热末滑者,加青苗、地骨皮、白菇,如痰废较甚者,加陈胆

b白附子、乌梢蛇、红花、白芥子等。

12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体针

主穴:大椎、曲池、复溜、少商、人中、内关、涌泉、十宣。

配穴:商阳、合谷、鸠尾、长强、哑门、素髂、太冲、膻中、会阴、足三里、后溪、风池、天突。   

刺法:高热无汗或少汗者,针刺大椎、曲池;有汗或多汗者,针复溜、曲池或点刺少商、商阳及十宣放血少许;痉厥抽风时,针刺人中、合容;抽风甚剧时,针鸠尾、长强、哑门;喘促时,针人中、素篌、太冲、内关、膻中、会阴、哑门;厥逆时,针涌泉、足三里。  

2.耳针

取穴:耳尖、肾上腺、内分泌、枕、心、皮质下、神门、肝、脾、交感、肺、脑干。

刺法:根据病人临床症状每次选23穴,配合体针使用,也可埋针。针耳穴时,手法宜轻,耳尖及肾上腺可放血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,暑伤气,以补真气为要。(《明医杂(《明医杂著》)

2.治法:轻者以五苓散利小便,导火下泻而暑自解,或香薷饮辛散以驱暑毒,木瓜制暑之要药也,或藿香正气散、十味香薷饮之类;重者人参败毒饮、桂苓甘露饮、竹叶石膏汤、白虎汤之类;弱者用生脉散、清暑益气汤、补中益气汤等。(《伤暑全书》)

3.暑兼湿热,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,多手太阴证而宜清;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,多足太阴证而宜温;湿热平等者两解之。各宜分晓,不可混也。(《温病条辨》卷一)   

4.暑病首用辛凉,继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敛。(《伤暑全书》)

5.关于“乙脑”的病因病机,认为暑邪、戾气和热、风、痰是本病病因,其中尤以暑为重要。病邪由口鼻和皮毛而入,先入上焦卫分,次传中焦气分,再传下焦而入营入血。“乙脑”的治疗,经过多年实践,可概括为辛凉透表、清热解毒、清心开窍、镇肝熄风、祛湿化浊、涤痰、泻下、养阴等八法。单方单药如大青叶、板蓝根及多种民间草药亦有一定效果。针刺治疗不仅可辅助药物治疗之不足,并能加强药物的作用。恢复期以清余热、充津液为基本原则。后遗症的药物治疗有扶正祛邪,活血通络,育阴熄风,清热解毒等法,针刺有较好的疗效。(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上海科技出版社,19856月,第一版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慎于摄生,不使精气受损。应避免在饥饿、劳倦的情况下,久冒烈日炎热,或久处湿热熏蒸之地;应注意防暑降温,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,防止暑热秽浊诸邪侵入人体。

2.在盛夏之季可常服清凉饮料及解暑生津之品,如鲜藿佩、鲜荷叶、乌梅汤等,对本病有一定预防作用。

3.在壮热阶段,可适当采用冷敷降温(闭暑者忌用),如对妊娠患者,可采取相应的冷敷措施保护胎儿。

4.患者除药物治疗以外,在病中尚可用银花露或竹叶心煎汤代茶。如津液不足,可用梨皮、蔗浆、鲜芦根之类取汁饮服。亦可常用绿豆煎汤服。另外可多食西瓜(有天然白虎汤之称)

5.饮食宜谈薄调理,忌食腥腻之物。

署温 流行性乙型脑炎
[慨述}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。本病发病急聚,初起 即见壮热.烦渴、汗多、脉洪等气分热感证候。病机传变也较迅速,最易 伤津耗气,且多闭窍动风之变。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,发生于夏暑当令 之时。暑为火热之邪,故清泄暑热为本病的基本原则。根据本病发展过 程中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表现,其相应的治疗大法是初起暑伤气分、 阳明热盛者,治以辛琼清气、涤暑泄热;如进而暑伤律气,则宜甘寒之 剂,以清热生障;若暑邪虽去而津气大伤,又当用甘酸之品以益气敛津, 酸苦之品.以泄热生律。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由端螺旋体病 等急性传染病及中暑,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流行性乙型脑炎: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、普通型、重型、极重型。血象白纫胞计数 升高.多在(10一30)×10。/L之间,P性粒细胞居多,嗜酸性被细阳减 少*腑脊掖检查,外观吸混P6细胞计数在(5c一500)×10‘/L之间,最 高可达1000×lo‘/L以上”补体结合试验,特异性高,多在4―7周内出 现阳性,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者即为阳性。此外冲和试验、 血凝抑制试验、免疫荧光试验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都有助于早期诊断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