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秋燥 上呼吸道感染
辩正治疗
1. 邪在防卫证治
临床表现:发热微恶风寒,头痛,少汗,咳嗽少痰,咽干鼻燥,口渴 苔白舌红,右脉数大。 立法:辛凉甘润,轻透肺卫。
2. 邪在气分证治 燥热伤肺
临床表现:身热,干咳无痰,气逆而喘,咽喉干娱,鼻燥,胸满胁痛 心烦口渴,舌苔薄自而燥,舌边尖红赤等。 立法:清肺润操养阴。
3. 邪在气分证治 肺燥肠热,络伤咳血
临床表现:初起喉痒干咳,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,胸胁牵痛,腹部 灼热.大便泄泻。 立法:清热止血,润肺治场。

4. 邪在气分证治 肺胃阴伤
临床表现:身热不甚,干咳不已,口舌干燥而渴等。 立法:甘寒滋润,清养肺胃。

主方:沙参麦门冬汤或合五汁饮(《温病条辩》)

沙参麦门冬汤:沙参15克,玉竹12克,麦门冬12克,桑叶10克,扁豆10克,天花粉10克,生甘草3克。

 五汁饮: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(或用蔗浆)

加减:咽干咽痛者,加桔梗、牛劳子。

5. 邪在气分证治 肺燥肠闭
临床表现:咳嗽不爽而多痰,胸腹胀满,便秘等。 立法:肃肺化痰润肠通便。

主方:五仁丸(《世医碍效方》)。五仁丸:【组成】 桃仁(30克) 杏仁(麸炒,去皮尖,30克) 松子仁(5克) 柏子仁(15克) 郁李仁3克) 陈皮(另研末,120克)

加减:痰稠不利,加青果、桔梗、前胡。

6. 邪在气分证治 腑实阴伤
临床表现:便秘腹胀,身热,神昏赡语.舌苔黑干燥。 立法:滋阴通下。

主方:调胃承气汤(《伤寒沦》)加鲜首乌、鲜生地、鲜石科等*调胃承气汤:【处方】大黄(五钱) 甘草(三钱) 芒硝(一钱半

加减:如身热烦渴重者,加生石膏、知母等。

7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。体针

主穴:肺俞、列缺、合谷、丰隆。

配穴:太渊、章门、太白、尺泽、阳陵泉、太冲、大椎、少商、外关。

刺法:每次取23主穴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35配穴,选毫针浅刺,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。

2.耳针

取穴:支气管、肺、神门、枕、肾上腺、交感、脾、肾。

刺法:每日或隔日1次,留针O51小时,每次选35穴,10次为一疗程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燥者干也,对湿言之也。立秋以后,湿气去而燥气来,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。以燥为全体,而以热与凉为之用,兼此二义,方见燥字圆活,法当清润、温润。(《医醇剩义》)

2.燥与火不同,火为实证,热盛阳亢,身热多汗,法宜苦寒夺其实而泻其热;燥为虚证,阴亏失润,肌肤嫫燥,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。(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》上海科技出版社,195912)

3。秋燥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基本相符。老中医蒲辅周先生在多年实践中体会到:“凉燥既是凉气,要当小小的伤寒医治,若误用润药,越吃越燥,玉竹、花粉一类的药不行。吴鞠通用杏苏散,使人明白须解表,但尚觉粘滞。我的经验是:不见热象,初起用三拗汤,见口渴等热象者,用麻杏石甘汤,加一点前胡、射干、芦根、竹叶。温燥言其秋后久晴无雨,秋阳过盛,人感之咳嗽咽痛,宜润。我看不必用清燥救肺全方,仿清燥救肺汤,多用玉竹、芦根、竹叶、枇杷叶、花粉;连、芩、栀等,苦化燥,不宜多用,多则伤津化火。”(《新医药学杂志》(1)171973)

[调护、禁忌]

1.避免伤风受凉,注意保暖。

2.秋燥患者,在发热期要卧床休息,多饮开水,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,忌食辛热油炸的食物;并可多食水果,以梨子、甘蔗为佳。

3.病室宜保持空气流通,并保持一定的湿度。

秋燥 上呼吸道感染
【概述】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。由于秋天气候偏热,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,尤为明显,感之则多病温燥。若是秋深初凉,西风肃杀,感之者多病凉燥。其特点: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咽干、鼻燥、咳嗽少痰、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见证。一般病情较轻,传变亦较少,易于痊愈。由于燥气易耗津液,所以本病初起即有津气干燥见证。若肺卫之邪不解,则化热传里,其津气干燥之象更为明显。燥热在肺者,易成肺燥伤阴;传入阳明胃肠时,每成肠燥便秘或阴虚腑实之证。若素体不虚或治疗得当,则不致深入下焦。本病治疗原则以滋阴为主。“上焦治气,咔焦增液,下焦治血”可为治疗秋燥初、中、末三期之大法。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等,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。 [西医诊断参考] 上呼吸道感染: 查体所见,主要是鼻咽腔粘膜水肿,部分患者可有口唇周围疱疹。血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,1~2天后可能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。此外,可有血球比积下降及血沉稍增快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