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:五仁丸(《世医碍效方》)。五仁丸:【组成】 桃仁(30克) 杏仁(麸炒,去皮尖,30克) 松子仁(5克) 柏子仁(15克) 郁李仁(3克) 陈皮(另研末,120克)
加减:痰稠不利,加青果、桔梗、前胡。
主方:调胃承气汤(《伤寒沦》)加鲜首乌、鲜生地、鲜石科等*调胃承气汤:【处方】大黄(五钱) 甘草(三钱) 芒硝(一钱半
加减:如身热烦渴重者,加生石膏、知母等。
1。体针
主穴:肺俞、列缺、合谷、丰隆。
配穴:太渊、章门、太白、尺泽、阳陵泉、太冲、大椎、少商、外关。
刺法:每次取2~3主穴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3~5配穴,选毫针浅刺,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。
2.耳针
取穴:支气管、肺、神门、枕、肾上腺、交感、脾、肾。
刺法:每日或隔日1次,留针O.5~1小时,每次选3~5穴,10次为一疗程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燥者干也,对湿言之也。立秋以后,湿气去而燥气来,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。以燥为全体,而以热与凉为之用,兼此二义,方见燥字圆活,法当清润、温润。(《医醇剩义》)
2.燥与火不同,火为实证,热盛阳亢,身热多汗,法宜苦寒夺其实而泻其热;燥为虚证,阴亏失润,肌肤嫫燥,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。(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》上海科技出版社,1959年12月)
3。秋燥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基本相符。老中医蒲辅周先生在多年实践中体会到:“凉燥既是凉气,要当小小的伤寒医治,若误用润药,越吃越燥,玉竹、花粉一类的药不行。吴鞠通用杏苏散,使人明白须解表,但尚觉粘滞。我的经验是:不见热象,初起用三拗汤,见口渴等热象者,用麻杏石甘汤,加一点前胡、射干、芦根、竹叶。温燥言其秋后久晴无雨,秋阳过盛,人感之咳嗽咽痛,宜润。我看不必用清燥救肺全方,仿清燥救肺汤,多用玉竹、芦根、竹叶、枇杷叶、花粉;连、芩、栀等,苦化燥,不宜多用,多则伤津化火。”(《新医药学杂志》(1):17,1973)
[调护、禁忌]
1.避免伤风受凉,注意保暖。
2.秋燥患者,在发热期要卧床休息,多饮开水,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,忌食辛热油炸的食物;并可多食水果,以梨子、甘蔗为佳。
3.病室宜保持空气流通,并保持一定的湿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