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痄腮,流行性腮腺炎
辩正治疗
1. 风热在表
临床表现:轻微发热恶寒,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,咀嚼不便,咽红,舌质红、苔薄白,脉浮数。 立法:清热解表,疏风散结。

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
加减:腮肿明显,加马勃、僵蚕,散郁热,解毒利咽;呕吐,加竹茹,降逆止呕。

2. 热毒壅结
临床表现:壮热头痛,口渴引饮,腮部漫肿,胀痛,坚硬拒按,咀嚼困难,咽红肿痛,舌质红、苔黄,脉滑数。 立法:清热解毒,软坚散结

普济消毒饮 组成;黄芩(酒炒,15克) 、黄连(酒炒,15克) 、陈皮(去白,6克) 、甘草(生用,6克) 、玄参(6克) 、柴胡(6克)、 桔梗(6克) 、连翘(3克)、板蓝根(3克)、 马勃(3克)、牛蒡子(3克)、 薄荷(3克)、 僵蚕(2克) 、升麻(2克)。(《东垣十书》)加减。

加减:腮部漫肿,硬结不散,加夏枯草、海藻、昆布,清肝泻火,软坚散结;高热便秘者,加大黄、玄明粉,泄热泻火,釜底抽薪。

3. 邪毒内陷
临床表现:壮热,头痛项强,重者抽搐昏迷,有苔或无苔,脉细数。 立法:清热解毒,熄风镇

普济消毒饮(《东垣十书》)

加减:呕吐甚者,加代赭石、竹茹,降逆止吐;抽搐明显者,加紫雪丹、至宝丹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增加清热熄风开窍之功。

4. 邪毒引睾窜腹
临床表现:多有睾丸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,并有发热战栗,脘腹硬痛,少腹疼痛,呕吐,小便短涩,舌红,脉数。 立法:清泻肝胆,活血止痛

龙胆泻肝汤(《兰室秘藏》)加减。

加减:睾丸或少腹痛甚者,加橘核、川楝子、元胡,以行气散滞止痛。

5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患处敷贴

青黛散(验方)或如意金黄散(《外科正宗》)醋调外敷患处,或新鲜仙人掌,除针剖开,以切片(或捣泥)外敷患处,1日更换1次。

2.灯火灸法

点灼耳穴:将火柴点燃,迅速烧灼耳穴“腮腺刺激点”,燃火即时熄灭,每日1次。

3.体针

取穴:翳风、颊车、合谷。局部有沉胀感效果好,合谷要强刺。发热加曲池。睾丸肿痛,加血海、三阴交,每日1次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温毒,咽痛喉肿,耳前耳后肿,颊肿,面正赤,或喉不痛但外肿,甚则耳聋,俗名大头瘟者,普济消毒饮去柴胡、升麻主之。(《温病条辨》)

2.金翠娣用药罐抽气法治疗痄腮100例,其中风热重型35例,轻型65例。将板蓝根注射液2毫升,倒入自制抽气罐中,寒冷季节将药液加温至36℃左右,然后将抽气药罐放置患儿翳风穴、颊车穴,用注射器抽出空气,形成负压,留置15分钟,日12次,3日为一疗程。另加服腮腺合剂(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、板蓝根、元参,紫草、黄芩、僵蚕、陈皮、土茯苓等),全部治愈。其中治疗1次腮部肿痛消失者25例。治疗时间最长为4日,肿痛消失时间平均为2日。(《湖北中医杂志》(5)401990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,至腮腺肿胀消退后5天左右为止。

2.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,可每日用板蓝根1530克煎服,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,连服35天。

3.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,多喝开水,禁食肥腻、辛辣等刺激性食品,以用流质或半流质食品为宜。

痄腮,流行性腮腺炎
【概述】 痄腮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以发热,耳下腮肿疼痛为主要特征。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,冬春易于流行,学龄儿童发病较多。又称腮颌发、鸬鹚瘟、蛤蟆瘟等。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,可据当地本病流行史及患儿接触史,临床有发热,以耳垂为中心的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,并可有颌下腺炎、睾丸炎、卵巢炎、心肌炎、肾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合并症。血清学及病原学的阳性诊断更有助于确诊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