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小二咳嗽
辩正治疗
1.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
临床表现:发热恶寒无汗,头身痛楚,鼻塞流涕,喉痒喷嚏,语声重浊,咳嗽频作,痰白稀薄,舌苔薄白、舌质淡红,脉浮紧,指纹浮红。 立法:宣肺散寒止嗽。

主方:杏苏散(苦杏仁 紫苏 前胡 桔梗 枳壳 橘红 贝母 桑皮 甘草 黄芩 麦冬 生姜《医宗金鉴》)加减。

      加减:咳重者,加枇杷叶、紫菀、款冬花;恶寒头痛甚者,加白芷、菊花、防风;气逆喘促,咳痰不爽者,加炙麻黄;食滞腹胀者,加莱菔子、神曲。 
2. 外感咳嗽 风热咳嗽
临床表现:发热头痛,微汗恶风,口渴咽痛,鼻流浊涕,咳嗽频作,痰黄粘稠,舌质微红、舌苔薄黄,脉浮数,指纹红紫。 立法:疏风宣肺止嗽。

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
加减:喉核红肿或咽赤者,加牛蒡子、射干、金银花,清热解毒;痰多而稠者,加冬瓜仁、远志、浙贝,清热化痰。如若咳嗽痰浊,口渴少饮,纳呆干哕,唇舌色红、苔白腻或黄腻,脉滑数者为风热兼湿,选用上焦宣痹汤(《温病条辨》)合二陈汤(《和剂局方》)

3. 外感咳嗽 燥热咳嗽
临床表现: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,不易咯出,鼻干咽燥,口渴气粗,大便干结,小便黄,唇舌红、苔薄黄而干,脉数,指纹色青紫。 立法:辛凉清肺,养阴止嗽。

主方:桑杏汤( 桑叶 杏仁 沙参 浙贝母 豆豉 山栀梨皮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
 加减:发热头痛表邪甚者,加薄荷、银花,以解表邪;干咳无痰,口渴欲饮者,加麦冬、石斛、玄参、玉竹,以生津润肺;咳嗽有痰者,加贝母、芦根、瓜蒌,润肺化痰止嗽;久嗽不止、声音嘶哑者,加五味子、诃子。 
4. 内伤咳嗽 痰热咳嗽
临床表现:咳嗽痰多,痰白或黄而粘稠难咯;发热面赤,唇红口干,烦渴便秘,小便短赤,烦躁不宁,舌红、苔黄厚,脉滑数,指纹青紫。 立法:清肺化痰止咳。

泻白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加味。

加减:咳血者,加白茅根、生地,凉血止血;痰壅气促,大便干结者,加全瓜蒌、大黄,清肺泻热;咳嗽不止者,加百部、紫菀,止嗽;口渴引饮,消谷善饮者,加生石膏、知母、淡竹叶,清热益阴。

5. 内伤咳嗽 痰湿咳嗽
临床表现:咳嗽痰多,痰色白质清稀,胸闷纳呆,困倦懒动,口渴不欲饮,大便不爽,舌质淡红、苔白腻,脉濡或滑。 立法:燥湿化痰止嗽。

主方:二陈汤(半夏 陈皮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《和剂局方》)加味。

加减:胸脘痞闷,加厚朴、枳壳,理气化湿;呕吐者,加莱菔子、生姜,和胃降逆止呕;烦热口渴,苔黄者,加知母、黄芩、瓜蒌,清热化痰;腹胀便溏者,加白术、苡仁,健脾止泻。

6. 内伤咳嗽 阴虚咳嗽
临床表现: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,不易咳出,咽喉干燥,咳以午后、夜间为著,五心烦热,午后潮热,甚而痰中带血,舌红少津,脉细数,指纹淡紫而滞。 立法:养阴清肺,润燥止嗽。

主方:沙参麦冬汤(沙麦 麦冬 玉竹桑叶 甘草 天花粉 生扁豆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
加减:咳嗽有痰者,加川贝母、炙杷叶、紫菀,化痰止嗽;咳痰带血者,加白茅根、干藕节,凉血止血;午后潮热者,加生地黄、地骨皮,益阴除潮热;盗汗颧红者,加炙鳖甲、青蒿、五味子,滋阴敛汗;舌红少津者,加太子参、五味子,益气生津。

7. 内伤咳嗽 肺脾气虚
临床表现:咳嗽无力,痰白清稀,面色白光白,少气懒言,喜温畏寒,食少便溏,气短多汗,舌淡、苔白,脉细无力,指纹淡。 立法:健脾益气,温化痰湿

主方:六君子汤(组成:人参(9克) 白术(9克) 茯苓(9克) 炙甘草(6克) 陈皮(3克) 半夏(4.5克《医学正传》)

加减:手足不温,加黄芪、干姜,益气祛寒;汗出形寒者,加生姜、大枣,调营卫;咳剧痰多者,加川贝、浙贝、紫菀、炙杷叶,化痰止嗽;脾虚食滞,大便溏者,加蔻仁、山楂、神曲、葛根,健睥消食止泻;气阴两虚者,加生脉散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;若咳嗽缠绵,怯寒且冷,四肢不温,大便溏,小便清长,舌质胖嫩,脉沉细者,为肺气虚而寒自内生,故虚寒并见,需温肺散寒,方用正气天香散(《证治准绳》)

8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体针

取穴:第一组:天突、曲池、内关、丰隆;第二组:肺俞、尺泽、太白、太冲。

方法:每天取1组穴,每日1次,两组交替使用,1015次为一疗程,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。

2.拔罐

先用三棱针扎大椎穴,并在其周围6厘米处上下左右各刺2针,共8针,以微出血为佳,然后用中型火罐,拔于穴位上,以侧面横拔为宜2030分钟起罐。

3.按摩

方法:①患者俯卧,术者双手掌同时推患者上背脊柱两侧,由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处,然后分别揉点两侧定喘、风门、肺俞穴。②患者正坐,术者用双手多指腹同时揉按患者甲状软骨两侧,然后分别揉点两侧人迎、天鼎等穴,接着用一食指点揉天突穴,最后用双拇指同时揉点两侧鱼际穴。③患者仰卧,术者双手掌同时由患者内上向外下推揉两侧胸大肌,然后分别揉点两侧中府、云门、胸乡等穴。以上按摩共约15分钟。若痰多者,加点扶突;痰不易出者,加揉下廉泉;咽干,加掐少商穴;胸闷者,加压内关穴;喘息者,加揉鸠尾穴;伴有头痛、鼻塞等外感症状者,加取攒竹、印堂、风池、太阳、迎香等穴位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因痰而嗽者,痰为主,主治在脾;因咳而动痰声,咳为重,主治在肺。(《幼幼集成?咳嗽证治》)

2.食积生痰热熏蒸,气促痰壅咳嗽频,便溏曲麦二陈治,便燥苏葶滚痰攻。(《医宗金鉴。幼科杂病心法要诀?咳嗽门》)

3.张湘屏认为,小儿反复咳嗽是因为外邪犯肺,肺气闭郁不宣,郁而化热,热灼津液,炼液为痰,进而加重肺气郁闭影响血液运行。因此提出理气活血化瘀治疗反复咳嗽。临床分为痰热血瘀型和痰湿瘀阻型。自拟消咳方:枳实、赤芍、杏仁、僵蚕、威灵仙、葶苈子、山楂、甘草。痰热血瘀加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瓜蒌;痰湿瘀阻,加半夏、陈皮。(《山东中医学院学报》(2)111989)  

4.李学耕治疗小儿咳嗽三法:①解表宣肺开郁法:风邪客肺,失于宣发,久郁胸膈,肺络痰阻,宣降失司上逆而咳,以麻黄、旋覆花治风寒咳嗽;银花、葛根治风热咳嗽;薄荷、肺风草治伤风咳嗽。②清热泻肺止咳法:小儿稚阳之体,感邪易从热化,肝常有余,可炼液为痰,木叩金鸣亦生咳嗽。清泻肺热轻者用竹茹、黄芩,热甚用石膏、玉泉散,清肝泻火  用山栀、青黛。⑧运脾理气化痰法:咳嗽多兼痰,痰则无处不到,痰随气而升降,气壅则痰聚,气顺则痰消,治咳嗽兼痰,重点在肺脾两脏,脾运湿化,积消痰灭。常用半夏、茯苓、莱菔子、山楂、川朴、枳实。(《福建中医药》(5)51989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平日加强身体锻炼,病时注意休息。

2.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尽可能多呼吸新鲜空气。

3.多饮水,忌食煎炸油腻、过咸、过甜及生冷食物。

4.治疗外感咳嗽早期,忌用大苦大寒或腻滞之品,以免助邪。

小二咳嗽
【概述】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肺系证候之一,感受外邪或内伤使得脏腑功能失调,引起肺气上逆而作咳,并咯出痰涎。咳以声言,嗽以痰名,有声有痰谓之咳嗽。小儿咳嗽以外感者为多。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但以冬春两季为多。任何年龄都可发病,但以3岁以下为多。咳嗽一病预后较好,但若不及时治疗,迁延不愈则既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,还可能转为肺炎喘嗽。临床见咳嗽当究其原因,治疗其本。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。 气管炎及支气管炎: (1)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流涕、鼻塞、发热等。 (2)咳嗽可有痰或干嗽,可迁延或反复。 (3)肺部哕音大多为大、中水泡音,主要在下肺部,咳出分泌物后水泡音可暂时消失或减少。 (4)肺部X线检查多见肺纹理增粗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