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;小柴胡汤(《伤寒论》)。【组成】柴胡10g 黄芩12g 党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红枣4枚
加减:若表实少汗而恶寒重者,加佳枝、防风、羌活;口渴者加葛根、
石斛,湿邪偏盛,陶脘满闷,可去人参,加苍术、厚朴、青皮。
主方:白虎加桂枝汤(《金僵要略》)。
加减:若但热不寒、无骨节?痛,用白虎加人参汤;热盛伤津,可
加生地、麦冬、玉竹之类;热邪逗留,阴液亏损,加鳖甲、生地、知母、丹
皮,湿热偏重、胸闷泛恶者,酌加黄连、黄芩、青蒿、滑石、茯苓等。
桂枝汤 【处方】 桂枝 、芍药,各二钱半。 甘草 (炙.三钱)。
主方;柴胡佳枝干姜汤(《伤寒论》)。组成柴胡15克,桂枝10克,干姜8克,黄芩6克,天花粉12克,生牡蛎15克,炙甘草6克。
加减:若汗出不畅去牡蛎,寒湿内盛,胸腹痞闷,加摈榔、厚朴、青
皮,泛吐痰涎,加蜀漆、附子、陈皮等。
主方:清瘴汤(验方)。【处方】青蒿 柴胡 茯苓 知母 陈皮 半夏 黄芩 黄连 枳实 常山 竹茹 益元散
加减:若热盛伤津化娱津,可加生地、玄参、玉竹之类;神昏语谵者,急
用紫雪丹,以辟秽解毒
加减:若痰湿蒙闭心窍,出现神昏不语,可加服苏合香丸。
主方;何人饮《景岳全书》由何首乌9~30克 当归6~9克 人参9~30克 陈皮6~9克 煨生姜3片组成。用于补气血,截虚疟的中药。
加减:若脾虚湿从内生,自汗无力,精神困倦音,用四兽饮;久疟不
愈,脾胃虚弱,气血亏虚,血气障碍,结于胁下,血痰凝滞,形成疤块,称
为疟母,伴有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治宜软坚敬结,祛疯化痰,用鳖甲煎
九;若气已亏,应与八珍九或十全大补九配合应用。
以上诸证,除上述治法外,亦可选用截疟之法,常用方如截疟七宝
饮及常山饮等。
1.体针
主穴:大椎、后溪、间使。
配穴:十宣、章门、痞根、少商、商阳。
刺法:每次取2~3主穴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选2~3配穴,针用泻法,在发病前2~3小时左右针之。发作不定时者,可每日刺2次以上。
2.耳针
取穴:肾上腺、皮质下、内分泌、肝、脾。
刺法:在发病前1~2小时针刺,留针1小时,连续针3天。
3.药物治疗
对凶险发作疟疾可给予高效快速抗疟药,如青蒿素注射液100毫克肌注,第1天2次,以后每天1次,疗程3日。患者清醒后即改为口服,在用抗疟药治疗的同时可加用地塞米松,以减轻发热反应。
[文献参考]
1.阴气孤绝,阳气独发,则热而少气,烦冤,手足热而欲呕,名日瘅疟;若但热不寒者,邪气内藏于心,外舍分肉之间,令人消铄脱肉,温疟者,其脉如平,身无寒,但热,骨节烦疼,时呕,白虎加桂枝汤主之。疟多寒者,名目牝疟,蜀漆散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?疟疾》)
2.凡疟疾多热、久而不解者,其人必本阴虚,法当养阴清热,非当归、鳖甲、制首乌、牛膝之属,不能除也。多寒而久不解者,其人必本阳虚,法当甘温散邪,非干姜、附子、桂枝、人参之属,不能已也。(《金匮翼?疟疾》)
3.海南青蒿抗疟临床研究协作组,在海南岛的抗药性疟疾流行地区,采用口服青蒿素5.4克或肌注青蒿素0.8―1.0克的3天疗程的方案,对207例当地儿童或外来成人的疟疾病人进行治疗,结果全部治愈,且临床上无发现任何副作用。可见青蒿素对各型疟疾,均有较好疗效,具有高效、速效、无明显毒性及副作用等优点。(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上海科技出版社,1985年6月,第一版)
[调护、禁忌]
1.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并积极清除蚊子及其孳生地,防止疟邪入侵。
2.避免冒暑、贪凉以及过食生冷油腻之品,在疟疾流行高峰疫区,可进行预防服药。
3.应适当注意冷暖。寒战时衣被不宜过热,以免消耗体力;发热时不宜吹风贪凉,以免受寒感邪。宜多饮开水,进半流质,忌生冷油腻。疟后气血亏虚,应适当注意营养,争取早日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