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体针
主穴:取翳风、耳门、听宫、听会。配穴:取脾俞、肺俞、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关元等。
2.耳针
取中耳、神门、皮质下、肺、肾、脾等穴。
3。滴耳:用黄连滴耳液、虎耳草汁。
4.滴鼻。
5.咽鼓管吹张法。
[文献参考]
1.耳者心肾之窍,肝胆之经也……,肝胆主外症,风热有余……,或胀痛,或脓痒者,邪气客也。(《保婴摄要》卷四)。 .
2.孙佛全等以加减泽泻汤治疗中耳积液75例,81耳。按辨证分为6型:①单纯型,用主方泽泻汤(泽泻、茯苓、石菖蒲);②痰热型,主方加黄芩、龙胆草;⑧气虚型,主方加党参、炙黄芪;④阴虚型,主方加生地川石斛、麦冬;⑤外感型,风寒者主方加辛夷、防风、苍耳子,风热者主方加桑叶、菊花;⑥血分瘀热型,主方加琥珀、赤芍、丹皮、丹参。结果:痊愈60耳,显效6耳,有效7耳,无效8耳。(《上海中医杂志》(1):32,1981)
[调护、禁忌]
1.保持鼻腔清洁。
2.适当使用滴鼻药。
3.采取正确的擤鼻方法。
4.慢性患者在无涕情况下,可适当使用咽鼓管吹张法。
5.加强身体锻炼,防治感冒及鼻部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