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耳胀耳闭
辩正治疗
1. 风寒柬肺
临床表现:耳内憋闷,听力下降,自声增强,耳膜微红、内陷,鼻塞、流清涕、鼻粘膜水肿,口淡不渴,无汗。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立法:疏风散寒通窍。
主方:荆防败毒散(《外科理例》)。
加减:恶寒重,加麻黄、桂枝;鼻塞重,加苍耳子、细辛。
荆防败毒散: 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独活、川芎、柴胡、前胡、桔梗、枳壳、茯苓各30克、甘草15克。
2. 风热袭肺
临床表现:耳内胀闷疼痛,耳鸣,听力下降,耳膜红、内陷,鼻塞流黄涕,咽痛,咳嗽。舌红、苔薄黄,脉浮数。
立法:疏风清热,宣肺开窍。
主方: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。
加减:鼻塞重,黄涕多,加苍耳子、辛夷、白芷;耳痛重,加龙胆草、紫花地丁;若有积液,加车前草、桑白皮、葶苈子。
桑菊饮: 桑叶9克,菊花9克,杏仁9克,桔梗6克,连翘9克,薄荷6克,芦根9克,甘草6克
3. 肝胆湿热
临床表现:耳胀痛,发病突然,耳鸣声大,听力减退,鼓膜充血,可见液体平面,并伴有同侧头痛,口苦咽干,便秘尿黄。舌红、苔薄黄,脉滑数。
立法:清泻肝胆。
主方:龙胆泻肝汤(《兰室秘藏》)。
加减:伴有鼻流黄涕者,加苍耳子、紫花地丁;头痛重,加白芷、藁本;大便秘结者,加大黄。
龙胆泻肝汤: 龙胆草酒炒(6克) 黄芩炒(9克) 山栀子酒炒(9克) 泽泻(12克) 木通(6克) 车前子(9克) 当归酒炒(3克) 生地黄酒炒(9克) 柴胡(6克) 生甘草(6克)
4. 睥虚湿困
临床表现:耳内闷胀,耳鸣耳聋,迁延不愈,鼓膜内陷,有积液征,纳差腹胀。舌质淡、体胖有齿痕、苔白而腻,脉濡滑。
立法:健脾利湿开窍。
主方: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加减:耳闷不通者,加菖蒲、泽泻、通草。
参苓白术散: 白扁豆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桔梗、莲子、人参、砂仁、山药、薏苡仁
5. 肺肾两虚
临床表现:耳内胀闷,耳鸣、耳聋、鼻塞、浊涕,鼓膜内陷、混浊、萎缩、钙化,腰膝疫软,失眠多梦,咽干口渴。舌淡、无苔,脉沉细无力。
立法:益肾敛肺,纳气通窍。
主方:百合固金汤(《医方集解》)。
加减:鼻塞重,加辛夷、菖蒲。
百合固金汤: 百合20g,生地、熟地、元参、川贝母、知母各15g。
6. 气滞血瘀
临床表现:耳内堵闷较重,耳鸣耳聋,鼓膜内陷、混浊、钙化,胸闷胁痛。舌质暗、有瘀斑、苔薄,脉细或涩。
立法;行气活血,化瘀通窍。
主方:通窍活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
加减:鼻塞不通,加路路通。
通窍活血汤: 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(研泥) 红枣7个(去核) 红花9克 老葱3根(切碎) 鲜姜9克(切碎) 麝香0.15克(绢包)
7. [其它疗法]
临床表现:

 

1.体针

主穴:取翳风、耳门、听宫、听会。配穴:取脾俞、肺俞、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关元等。

2.耳针

取中耳、神门、皮质下、肺、肾、脾等穴。

3。滴耳:用黄连滴耳液、虎耳草汁。

4.滴鼻。

5.咽鼓管吹张法。

[文献参考]

1.耳者心肾之窍,肝胆之经也……,肝胆主外症,风热有余……,或胀痛,或脓痒者,邪气客也。(《保婴摄要》卷四)   

2.孙佛全等以加减泽泻汤治疗中耳积液75例,81耳。按辨证分为6型:①单纯型,用主方泽泻汤(泽泻、茯苓、石菖蒲);②痰热型,主方加黄芩、龙胆草;⑧气虚型,主方加党参、炙黄芪;④阴虚型,主方加生地川石斛、麦冬;⑤外感型,风寒者主方加辛夷、防风、苍耳子,风热者主方加桑叶、菊花;⑥血分瘀热型,主方加琥珀、赤芍、丹皮、丹参。结果:痊愈60耳,显效6耳,有效7耳,无效8耳。(《上海中医杂志》(1)321981)

[调护、禁忌]

1.保持鼻腔清洁。

2.适当使用滴鼻药。

3.采取正确的擤鼻方法。

4.慢性患者在无涕情况下,可适当使用咽鼓管吹张法。

5.加强身体锻炼,防治感冒及鼻部疾病。

耳胀耳闭
[概述] 耳胀、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,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。又称卒聋、风聋、气闭耳聋。因风邪侵袭,经气不利,气血瘀阻,脏腑虚损所致。应与耵聍或异物堵塞、脓耳未溃脓前相鉴别。与西医急性、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。 [西医诊断参考] 急、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; (1)耳内堵闷感。 (2)听力减退、耳鸣。 (3)鼓膜内陷、充血、增厚、萎缩、粘连、钙化。 (4)鼓室积液。 (5)听力检查,呈传导性耳聋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