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体针
常用穴位有:百会、神门、耳门、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、风池、中脘、关元等。
2.耳针
常用穴位有:心、神门、胃、肝、肾、内耳、眩晕等。
[文献参考]
1.气虚眩晕之症:气虚即阳虚也。其人面色自,身无热,神识清爽,言语轻微,二便清利,时或虚阳上浮,头面得火,眩晕不止,或热手按之,则晕乃定,此气虚眩晕之症也;血虚眩晕之症:血虚即阴虚也,形体黑瘦,五心常热,夜多盗汗,睡卧不宁,头面火升,则眼花旋转,火气下降,则眩晕亦止,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,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;痰饮眩晕之症:胸前饱闷,恶心呕吐,膈下辘辘水声,眩悸不止,头额作痛;火冲眩晕之症:暴发倒仆,昏不知人,甚则遗尿不觉,少顷汗出而醒,仍如平人。(《症因脉治》卷二)
2.瞿汉云以除寒化饮法治疗耳眩晕88例,方用加减茯苓四逆汤:茯苓、泽泻、半夏、神曲、炙甘草、干姜、附片、桂枝、薏苡仁、磁石,均获痊愈,随访8个月后,复发者4例,半年后复发者6例。(《浙江中医杂志》(2):81,1988)
3.赵养生治疗眩晕ii0例,选用I号方(葛根、黄芪、珍珠母、磁石、柴胡、蝉衣、煅龙齿、桂枝、甘草、白芍、当归、苦丁茶)与Ⅱ号方(去桂枝,加丹参、钩藤、石决明)治疗结果,痊愈80例,显效8例,有效20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118.2%。(《江苏中医杂志》(3):7,1984)
[调护、禁忌]
1.眩晕发作时,卧床休息,保持室内安静,避免强光刺激。
2.禁忌烟酒,宜少盐饮食。
3.发作期间不宜单独外出,以防突然发作,出现事故。
4.注意精神调养,保持乐观。
5.对于位置性眩晕者,应加强前庭功能锻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