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:良附丸(高良姜 香附(醋制)《良方集腋》),轻症胃痛可以生姜红糖水温胃止痛。
加减:胃寒而痛者,常加吴茱萸、荜拨、陈皮等,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;痛而脘闷不食,暖气或呕吐,兼挟积滞,宜加枳实、神曲、鸡内金等,以消食导滞。
主方:保和丸(山楂(焦)、六神曲(炒)、半夏(制)、茯苓、陈皮、连翘、莱菔子(炒)、麦芽(炒)。《丹溪心法》)。
加减:胃脘胀痛不减,气机未得宣通,宜加枳实、香附、元胡,以理气止痛;大便不爽,加枳实、大黄,使积滞随大便而出。苔黄,便秘食积化热,宜加大黄、芒硝,以涤腹实,通大便。
主方:失笑散(蒲黄(炒香)、五灵脂(酒研.淘去砂土),各等分。《和剂局方》)合丹参饮加味(〖组成〗丹参一两[30g]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[4.5g]《医宗金鉴》)。
加减;如出血不止,可加三七、白及,以化瘀止血;若呕血便黑、面色萎黄、四肢不温、舌淡脉弱无力者,属脾胃虚寒,脾不统血,可用黄土汤以温脾摄血;如出血兼见舌质光红、口咽干燥、脉细数者,为阴虚血热,当加沙参、生地、麦冬、丹皮、阿胶等,以滋阴凉血止血;若失血日久、心悸、多梦少寐、体倦纳差、唇白舌淡、脉虚弱者,可用归脾汤,以健脾养心、益气补血。
主方:一贯煎(北沙参,麦冬,当归身各三钱(各9克),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(18-30克),枸杞子三钱至六钱(9-18克),川楝子一钱半(4.5克)合制而成《柳州医话》)合甘草汤(【组成】甘草6克《伤寒论》)。
加减:若见胃脘灼痛、嘈 泛酸者,可酌加左金丸。主方:黄芪建中汤(黄芪15g、大枣10个、白芍15g、桂枝、生姜、甘草各10g,饴糖50g。《金匮要略》)
加减:若泛酸者,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,并可另加瓦楞子;泛吐清水较多者,可加干姜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等,以温胃化饮,其甚者更加椒目、防己;如寒盛痛甚,呕吐肢冷,可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,以温中散寒,中阳得运,寒邪自散。
1、体针:取穴中脘、期门、内关、足三里、阳陵泉、太冲,用泻法,适用于肝气犯胃之胃痛。
2.灸法:先针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章门、内关、足三里,痛止后加艾灸,以巩固疗效,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胃痛。
3.莱菔子15克水煎,送服木香粉4.5克,治食积胃痛。
4、名中医董建华验方:酒大黄5克,黄连、黄芩、枳壳、瓜蒌、香橼皮、佛手、大腹皮各10克,煎服。适于治疗脾胃郁热之胃脘痛。
5、乌贼骨30克,浙贝母12克,白及30克,共细末,每服6克,每日4次,治胃痛酸水过多及慢性胃溃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