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口糜
辩正治疗
1. 风热挟湿
临床表现:发病急骤,口腔粘膜充血、糜烂,表面黄白色伪膜,疼痛。伴见恶风发热,头痛,咽痛。舌苔黄,脉浮数或濡数。
立法:疏风清热,佐以化湿。
主方: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合黄连解毒汤(《外台秘要》)。
加减:咽痛,加山豆根;大便秘结,加生大黄。
银翘散:连翘30克 银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叶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
2. 心脾积热
临床表现:口舌糜烂、色红、覆盖黄白色伪膜,疼痛。伴口干,13渴欲冷饮,便秘溲黄。舌质红、舌苔黄,脉数有力。
立法: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。
主方:凉膈散(《和剂局方》)合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。
加减:发热咽痛,加牛蒡子、薄荷。
凉膈散:川大黄 朴消 甘草(?)各600克 山栀子仁 薄荷叶(去梗)黄芩 连翘
五味消毒饮:金银花(15克) 野菊花(6克) 蒲公英(6克) 紫花地丁(6克) 紫背天葵子(6克)
3. 阴虚火旺
临床表现:口舌糜烂,色红,轻度疼痛。胃阴不足伴见口干,纳食不香,胃脘灼痛或食后胀满,大便秘结。肝肾阴虚伴见口燥咽干,头晕耳呜,手足心热,腰膝疫软,舌质红、少苔,脉细数。
立法:滋阴清热。
主方:胃阴不足者,用益胃汤(《温病条辨》)合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;肝肾阴虚者,用知柏地黄丸(《医宗金鉴》)合增液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加减:充血灼痛,加青黛。
益胃汤: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
玉女煎:】石膏(9-15克)熟地(9-30克)麦冬(6克)知母(5克)牛膝(5克)
柏地黄丸:知母、黄柏、熟地黄、山茱萸(制)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山药。
增液汤:玄参 (30g) 麦冬 (24g) 细生地(24g)
4. 脾虚湿盛
临床表现:口腔糜烂,覆盖白色伪膜,充血不显,水肿。伴神疲嗜睡,头晕,纳呆,浮肿便溏。舌质淡、有齿痕、舌苔薄白或滑腻,脉濡。
立法:健脾利湿。
主方: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,加黄芪、升麻。
加减:肢凉怕冷,加制附子、干姜。
参苓白术散:人参、白术(麸炒)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(炒)、莲子、白扁豆(炒)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
5. [其它疗法]
临床表现:

 

1.针刺

穴位:合谷、曲池、足三里、外关、风池、颊车、解溪、阴陵泉、血海、委中等,酌情辨证选穴,每日1次。

2.冰硼散、锡类散、养阴生肌散、珍珠粉局部涂敷。

3.萝卜汁含漱。

4.银花1020克,甘草10克,水煎含漱。

5.地龙、吴茱萸研末,醋调涂敷足心。

6.外搽赴筵散(黄芩、黄连、生山栀、干姜、黄柏末、细辛各等份,共研细末)

【文献参考】

1.膀胱移热于小肠,膈肠不便,上为口糜。心胃壅热,水谷不转,下传小肠,以导赤散去小肠热,五苓散泻膀胱热,故以导赤散调五苓散主之。(《卫生宝鉴?咽喉口齿门》卷十一)

2。许姜泽报道,治疗药物过敏性口炎15例。治则清热凉血、活血通络、消风止痒。药用生地黄、生山楂、蒲公英、芦根、元参、麦冬、山豆根、银花叶,停用其它药物,效果良好。(《中医杂志》(3)2061988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注意口腔卫生,早晚用淡盐水漱口。

2。戒除烟酒,忌食辛辣炙焯食品及鱼虾等发物。

3。因服药过敏而致口糜者,应立即停用该药,并避免再次服用。

口糜
【概述】 口糜是指口腔粘膜糜烂成片,可有特殊气味的疾病。应与口疮相鉴别。与西医的口腔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、球菌感染性口炎、药物过敏性口炎、多形性红斑等日腔病症类似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急性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: 参见鹅口疮。 球菌性口炎: (1)口腔粘膜糜烂、充血。 (2)病损处有致密、光滑的黄白色或灰白色伪膜。 (3)可伴有发热、局部淋巴结肿大、白血球增高等全身症状。 药物过敏性口炎: (1)有明确的服药史。 (2)口腔粘膜充血、糜烂渗出,溃疡坏死,糜烂面覆盖有黄色伪膜,剧痛。 (3)局部淋巴结肿大、压痛,重者畏寒发热。 (4)可伴有眼、生殖器或皮肤损害。 (5)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 多型性红斑: (1)急性突发性口炎,多样的病损,广泛的红斑、糜烂、假膜。 (2)溃疡面易出血,剧痛。 (3)皮肤、粘膜二者可同时发病,也可只侵犯其中之一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