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滞下(痢疾)细菌性痢疾
辩正治疗
1. 湿热痢
临床表现:腹痛,里急后重,痢下赤白脓血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象滑数。 立法:清热解毒,调气行血。

主方:芍药汤(【组成】 芍药(30克) 当归(15克) 黄连(15克) 槟榔(6克) 木香(6克) 炙甘草(6克) 大黄(9克) 黄芩(15克)肉桂(5克)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)

加减:兼有食滞者,可加莱菔子、神曲、山楂等,以消食化滞;湿重于热者,大便白多赤少,苔白腻,可去当归、大黄、黄芩,加茯苓、苍术、厚朴、陈皮等,健脾祛湿;热重于湿者,痢下赤多白少,口渴喜冷饮,加白头翁、金银花、黄柏、秦皮等,以清热。

2. 寒湿痢
临床表现:痢下赤白粘冻,白多赤少,或纯为白冻,伴有腹痛,里急后重;饮食乏味,胃脘饱闷,头痛困重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缓。 立法:温化寒湿。

胃苓汤(苍术(泔浸)8钱,陈皮5钱,厚朴(姜制)5钱,甘草(蜜炙)3钱,泽泻2钱5分,猪苓1钱半,赤茯苓(去皮)1钱半,白术1钱半,肉桂1钱。《丹溪心法》),加炮姜、木香、当归。

加减:初起有风寒表证,可加荆芥、防风等,以解表达邪;有食积者,加枳实、神曲。

3. 疫毒痢
临床表现:发病急骤,痢下鲜紫脓血,腹痛,里急后重,较湿热为甚,壮热口渴,头痛烦躁,脉数。 立法:清热凉血解毒。

主方:白头翁汤(白头翁(15克)、 黄柏(12克)、 黄连(6克) 、秦皮(12克)。《伤寒论》),加赤芍、地榆、黄芩、银花。

加减:夏季兼有暑湿困表者,可加入藿香、佩兰、荷叶等。

4. 噤口痢
临床表现:下痢,不能食,恶心呕吐,胸脘痞闷,精神倦怠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 立法:泄热和胃,降逆开噤。
主方:开噤散(【组成】人参 黄连(姜水炒)各2克 石菖蒲3克 丹参9克 石莲子(去壳) 茯苓 陈皮 冬瓜仁各5克 陈米1撮 荷蒂2个《医学心悟》),加半夏、代赭石、大黄。
5. 休息痢
临床表现:下痢时作时止,日久不愈,倦怠怯冷,嗜卧,舌质淡苔腻,脉濡软或虚大。 立法:温中清肠,佐以调气化滞。

主方:连理汤(由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干姜 茯苓 黄连等组成《张氏医通》),加木香、枳实、当归。

加减:若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者,宜去黄连,加附子,以温补脾肾之阳。

6. 阴虚痢
临床表现:痢下赤白脓血,粘稠如冻,量少难出,腹痛绵绵,虚坐努责;心悸,口干,午后低热,神疲乏力,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 立法:养阴清热,止痢。

主方:驻车丸(黄连 炮姜当归 阿胶《千金要方》),加白芍、甘草、乌梅。

加减:若阴虚较甚,口渴、尿少、舌干者,宜加石斛、沙参、麦冬、干地黄,滋阴生津;痢下白多者,加丹皮、赤芍,清热凉血;烦渴口苦,肛门灼热为湿热未清,宜加黄柏,以清湿热;泻痢日久、滑脱难禁者,可加石榴皮、诃子,以收敛止痢。

7. 虚寒痢
临床表现:下痢稀薄,或带白冻,腹部隐痛,食少神疲,四肢不温,腰疫怕冷,甚至滑脱不禁,舌淡苔薄白,脉沉细而弱。 立法:温补脾肾,收涩固脱。

主方:理中汤(由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干姜等组成《伤寒论》),加桂枝、附子,或真人养脏汤(《和剂局方》)

加减:畏寒肢厥、里寒较甚者,加吴茱萸、乌药,以温中散寒理气;兼有积滞者,痢而不爽,则去诃子、肉豆蔻、罂粟壳、赤石脂等收涩之品,加山楂、莱菔子,以消积滞。

8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、体针

取穴天枢、上巨虚,用泻法,留针30分钟,每天1次。

2.耳针

取穴大肠、小肠、胃、直肠下段、脾、肾、耳尖。每次取35穴,强刺激,留针2030分钟。

3.穴位注射

5%葡萄糖注射液,分注两侧天枢穴,每穴10毫升,或用氯霉素注射液025克,分别注于两侧天枢穴,每日1次。

4.敷脐法  【文献参考】

1.此由热伤于肠胃,故下脓血如鱼脑,或如烂肉汁。壮热而腹疼痛,此湿毒气所为也。(《诸病源候论》,下简称《巢氏病源》)

 2、今治积冷痢,先以温脾汤下冷,后以归脾丸补之,未有不效者。

 (《千金要方》)

滞下(痢疾)细菌性痢疾
【概述】 滞下(痢疾)是以大便次数增多,腹部疼痛,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,多发于夏秋季节。其致病因素以感受外邪和饮食内伤两者相兼为病较多见。此外,脾胃素弱,复因郁怒,肝气乘脾,气滞血涩,饮食难化,日久胶结,滞留肠腑,可渐成里急后重、下痢赤白之证;或因忧愁思虑,脾胃受伤,运化失职,饮食停积,日久不散,肠络受损,亦可见痢下赤白之证。其病机总由诸邪与肠中气血相搏结而致,故关键在于肠中有滞。凡饮食积滞、气滞、病邪阻滞、气血郁滞等皆为滞。 痢疾的病机虽然错综复杂,但其证候属性不外虚实寒热四类。其中以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而引起的暴痢多属实证、热证。若痢疾迁延日久不愈者,为久痢,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证。若痢疾因失治误治,特别是过早使用止涩剂,邪不尽去,日久则正虚邪留,虚实并见,寒热错杂,痢下赤白,时发时止,病根难除,此为休息痢。久痢则伤正,胃虚气逆,痢而不能食,遂成噤口痢。诸痢之中,以疫毒痢与噤口痢二者病情最为凶险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食物中毒,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。 急性细菌性痢疾: 1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。夏秋之季多发,见发热,腹痛,腹泻,里急后重,左下腹压痛。粪检,见多数成堆的白细胞、脓细胞,粪便培养或肠拭子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。 慢性细菌性痢疾: 病程超过两个月,过去有痢疾病史,粪培养及肠拭子培养仍有痢疾杆菌。病情反复,迁延不止24小时内有进食过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,潜伏期短,发病 急,表现恶心呕吐,腹痛,腹泻,呈水样,每日数次至二三十次不等,可带少量粘液,偶带脓血。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标本作凝集反应,效价l:80或1:160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