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便血 直肠、结肠炎
辩正治疗
1. 胃中积热
临床表现:便血色紫黯或紫黑,口干喜饮,胃中灼痛,大便秘,舌燥苔黄,脉弦数或滑数。 立法: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
主方:泻心汤(【组成】大黄10克 黄连黄芩各5克《金匮要略》)合十灰散(《十药神书》),加地榆、槐实、

加减:若胃热伤津、口干喜饮者,加石斛、花粉;若血色黯而不黑者,加三七参、花蕊石、生蒲黄。

2. 肠道湿热
临床表现:便血鲜红,大便不畅或稀溏,腹痛,口苦,苔黄腻,脉濡数。 立法:清化湿热,凉血止血。

主方:地榆散(组成:何首乌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(验方))合赤小豆当归散(赤小豆150克(浸令芽出,爆干) 当归30克《金匮要略》)

加减:若便血过久,营阴已亏,湿热未清,可加阿胶、生地;若下血不

止,可加仙鹤草、白及、旱莲草。

3. 气滞血瘀
临床表现:便血紫黯,脘腹胀满,面色暗滞或有胁下瘕块,舌质紫暗,脉弦细或涩。 立法:行气解郁,活血化瘀。

主方:膈下逐瘀汤(【组成】灵脂6克(炒)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(研泥)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.5克 红花9克 枳壳4.5克《医林改错》),加参三七粉。

加减:若胁下有癞块者,加郁金、鳖甲;若瘀血内停血热者,加犀角、小蓟、丹皮
4. 脾胃虚寒
临床表现:便血紫黯,甚则色黑,腹部隐痛,喜热饮,面色不华,神疲,便溏,舌质淡,脉细。 立法:健脾温中,养血止血。

主方:黄土汤(甘草、干地黄、白术、 附子 (炮) 、阿胶 、黄芩 (各三两), 灶心黄土( 半斤),《金匮要略》),加炮姜、花蕊石、参三七。

加减:若畏寒肢冷者,加鹿角霜、干姜、艾叶;若大便滑泄不禁者,加补骨脂、五味子
5. 中气不足
临床表现:便血紫黯或紫黑,脘腹隐痛,面色少华,神疲乏力,头晕目眩,舌质淡,脉细无力。 立法:益气健脾,养血止血。

主方:补中益气汤(组 成:黄芪15克、人参党参)15克、白术10克、炙甘草15克、当归10克、陈皮6克、升麻6克、柴胡12克、生姜9片、大枣6枚。《脾胃论》),加炮姜、白及、槐实、地榆。

加减:若便血较甚者,加三七;若汗出肢冷者,加人参;若出血较多者,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。

6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体针

主穴:关元、太白、大肠俞、长强、次髂。

配穴:足三里、会阳、脾俞、下巨虚、承山。

刺法:脾虚型,针用补法并灸;大肠湿热型,针用泻法。每次取35

主穴,35配穴,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2.耳针

取穴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神门、三焦、内分泌。

刺法:王不留行压豆法,每次3"---5穴,12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便血 直肠、结肠炎
便血指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,无论在大便前,或大便后下血,或单纯下血,或与粪便混杂而下,均称为便血。本病主要由于素体脾胃虚弱,外感湿热之邪,或酗酒过度,或暴饮暴食,或过食辛辣炙博食物,或久病夫养,复因劳倦过度,或失血过多,或忧思恼怒而致。病机主要为胃肠积热或脾胃虚寒,胃肠络脉受损,血液下渗大肠。便血日久,可导致阳气虚衰,正气欲绝而成为危象;或脾虚及肾,而致脾肾阳虚。便血在临床上属热属实者为多,治以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;属虚属寒者,当以补益中气,温中健脾,养血止血;虚实并见、寒热错杂者,则又当攻补兼施、寒热鼻调。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的炎症、溃疡、息肉,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、结肠炎: 便鲜血,并常伴有脓和粘液、腹痛、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。气钡灌肠造影、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帮助诊断。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: 起病急,突发性腹痛、腹泻、便血,大便呈果酱、洗肉水、高粱米泔水样特点,并有腥臭气味和毒血症,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。起病时即有发热,多为中等热,也可高热。粪便检查,有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,无溶组织阿米巴。培养无痢疾杆菌。X线透视可见局限性小肠胀气及大小不等的液平面。 其它疾病参见“吐血”、“滞下”两病证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