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饮证慢喘支,肺气肿,肺心病,心力衰竭
辩正治疗
1. 痰饮证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: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辘辘有声,身重短气,腹满,口干,舌燥,大便时秘时溏,小便黄少,舌上有黄苔,脉沉滑有力。 立法:分消水饮。

主方:己椒苈黄丸(《金匮要略》)

加减:水留在心下者,治宜降逆逐饮,用甘遂半夏汤;脾肾阳虚者,治宜温阳利水,用苓桂术甘汤加附片;呕吐眩悸者,合小半夏加茯苓汤;脐下悸动、吐涎沫而巅眩者,改用五苓散加吴茱萸。

2. 悬饮证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:咳嗽牵引胁肋疼痛,有时只能偏卧一侧,时吐痰涎泡沫,甚者则见胁下胀满而痛,咳唾及呼吸疼痛更甚,于呕短气,舌苔白滑,脉沉弦。 立法:轻证宜通络涤痰;重证宜攻逐水饮。

主方:轻症用香附旋覆花汤(《温病条辨》);重症用控涎丹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,下简称《三因方》)

加减:头痛目眩,胁肋掣痛,形证俱实,服控诞丹不效者,改用十枣汤;水气互结,胁痛不能转侧者,加青皮、莱菔子;刺痛喜按,口渴欲饮热者,加葱白、新绛、郁金。

3. 支饮证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:胸膈痞满,干呕或吐涎沫,头冒眩,甚则咳逆倚息,喘息不得平卧,晨起目‘下肿如卧蚕,舌苔白滑,脉弦滑。 立法:泻肺逐饮。

主方:葶苈大枣泻肺汤(《金匮要略》)

加减:表里俱寒者,治宜发表逐饮,宜用小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;水停膈间者,治宜行水散结,用木防己汤;若服小青龙汤后,气从少腹上冲咽喉,时作昏冒,面热如醉,多唾口燥,四肢厥逆,寸脉沉,尺脉微弱,上盛下虚者,宜改用敛气平冰之法,方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

4. 溢饮证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:发热恶寒,不汗出而喘,身体重痛,烦躁不已,甚则肢体浮肿,舌苔黄白相兼,脉浮而紧。 立法:发表清热。

主方:大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

加减:除见发热,恶寒,身痛,以咳喘为主症外,并见胸痞干呕,痰多白沫,口干不渴,舌苔白,脉弦紧表寒里饮俱盛者,治宜散寒行水,方用小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

5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中药外治法

①敷贴法

处方1:蓖麻仁70粒,石蒜.1个。

方法:将上2味药共捣烂,敷于两足涌泉穴,外盖纱布,胶布固定。约8小时后取掉。每日1次,1周为一疗程。适用于溢饮证周身浮肿而体质较佳者。

处方2:白芥子150克,甘遂50克,细辛35克,黄丹400克,植物油500(以上熬膏);白芥子350克,甘遂75克,冰片75(以上研末)

方法:将药末(05)置双侧肺俞穴上,再将药膏烘融后覆盖其上,稍加按压,使胶布贴牢。3日换药1次,9日为一疗程。主治痰湿咳嗽,本证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为多见。

②敷脐法

处方:商陆、大戟、甘遂各等份。

方法:将上述3味药物混合研为细末。每次取药末510克,撒布于神阙穴内,盖以纱布,胶布固定。每日换药1次。本法可用于饮邪泛溢肌肤,尤以急性期、急性发作期为宜。

2.体针

主穴:太渊、太白、肺俞、脾俞、丰隆、中脘。

配穴:三焦俞、膀胱俞、水道、水分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气海、肾俞。

刺法:每次取3-5个主穴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3-5个配穴,留针20--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3.耳针

取穴:脾、肺、内分泌、肾、三焦、神门。    刺法:轻刺激。每次取3-5穴,留针20分钟,隔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饮证慢喘支,肺气肿,肺心病,心力衰竭
张仲景最早详论“痰饮”,在其《金匮要略》中说痰饮有广义、狭义之分。为区别二者,本节将广义“痰饮”定名为“饮证”。凡体内水饮停积,不得输布运化的痰病,统称为饮证。饮证的发生,其病因主要是外受湿邪、内伤水饮两个方面,病机主要与三焦气化及肺脾肾等关系密切,其中尤以脾的运化失常为饮证的发病关键。其病变是水液为患,以咳逆上气、心下痞满、苔白滑、脉弦四大症状为其主要特征。饮证,又以饮邪所在部位的不同,见证之异,分为:痰饮,即饮在胃肠;支饮,即饮在肺;悬饮,即饮在胸胁;溢饮,即饮流于四肢。在辨证方面当分清四饮见证,以及邪正虚实,随证施治。在治疗方面,由于饮为阴邪,遇寒则聚,得温则行,故应以温化为主。如邪实正虚者,又宜攻补兼施;水热相杂者,又当温凉并用。现代医学的慢喘支、肺气肿、肺心病、心力衰竭等,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施治。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参见“喘证”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