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鞠丸(《丹溪心法》),加丹参、赤芍。
加减:夜寐不安者,加龙齿、夜交藤;纳差腹胀者,加青皮、陈皮、木香。
十全大补丸(《和剂局方》),加百合、浮小麦。
加减:纳呆甚者,酌加茯苓、白术、焦三仙、鸡内金;失眠甚者,加柏子仁、酸枣仁。
1.体针
肝肾阴虚证:取穴肾俞、太溪、关元、命门、三阴交。用毫针施补法,每日1次,每次20分钟左右,每10次为一疗程。
气滞血瘀证:取穴肝俞、期门、血海、太冲。用毫针施泻法。
气血两虚证:取穴气海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肝俞、肾俞。用毫针施泻法。
2.耳针
取穴:角窝、屏间、脑、耳神门、下脚端、心、脾、肾。
刺法:每次选用一侧3~4穴,中强刺激,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两侧交替使用,10次为一疗程,亦可以耳穴埋丸或埋针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“郁则气滞,气滞久必化热,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,升降之机失度。初伤气力,久延血分”。(《临症指南医案。郁》)
2.血郁汤;丹皮、红曲、通草、香附、降香、苏木、山楂、麦芽、桃仁、红花、韭汁、穿山甲。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)
3.加味桃仁四物汤: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生地、丹参、香附、木香、青皮、陈皮、甘草。理气活血解郁。(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》福建科技出版社,1989年9月)
【调护、禁忌】
参见本节“气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