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推拿
运八卦,补脾土,补大肠,利小便,运土入水,推承山,推上七节骨,揉长强。用于各种泄泻。
2.敷脐
可选用五倍子、小茴香、肉桂、丁香、胡椒、是茱萸、木香等份研末,每次用1~2克,调敷脐部,每日1次,5天为一疗程。
3.体针
取足阳明经和督脉经穴为主。辅以配穴。主穴:足三里(双侧)、天枢穴(双侧)、长强;配穴:食滞加四缝;寒湿灸脐中;呕吐选内关等。手法根据病情之虚实,选用或补或泻手法。
4.灸法
选穴:神厥或足三里,或天枢、长强。采用艾条灸。或艾条隔盐灸、隔附饼灸或隔蒜灸。注意避免灼伤皮肤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,是湿,宜燥之;饮食入胃不住,或完谷不化者,是气虚,宜温之;腹痛肠鸣泻水,痛一阵泻一阵者,是火,宜清利之;时泻时止,或多或少是痰积,宜豁之;腹痛甚而泻,泻后痛减者,为食积,宜消之,体实者下之;如脾泄已久,大肠不禁者,宜涩之;元气下陷者,升提之。(《幼幼集成。泄泻证治》)
2.唐方等用协定方(藿香、紫苏、黄连、木香、茯苓、猪苓、厚朴、橘皮等)治疗小儿泄泻53例,总有效率达94.4%。(《中医杂志》(10):727,1983)
3.郑英珠根据睥喜燥恶湿及泄泻之本在于睥失运化的理论,用炮姜、丁香、石榴皮等5味中药制成克泻定胶囊,治疗小儿泄泻305例,总有效率达95%。(《福建中医药》(3):13,1988)
【调护、禁忌】
1.合理喂养,注意饮食卫生,提倡母乳喂养,饮食器皿要勤洗、勤消毒。
2.控制饮食,腹泻期间应禁食生冷、油腻之物。一般对轻症患儿不主张禁食,或针对病情,酌加限制饮食;对病情较严重者,可禁食4~8小时,使肠胃得以暂时休息,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,可逐渐恢复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。初愈后仍应调节饮食,切忌暴饮暴食。
3.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勤换尿布,每次大便后,须用温水清洗臀部,扑上滑石粉,以防发生红臀。注意保护肛门,并观察肛周皮肤粘膜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