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小儿泄泻
辩正治疗
1. 伤食泄泻
临床表现:脘腹胀满,腹痛时作,痛则欲泻,泻后痛减,大便酸臭,或如败卵,矢气频作,嗳气酸馊,或呕吐,纳呆,卧不安,舌苔厚腻或微黄,脉滑。 立法:消食化积,和中止泻。
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。
加减:腹胀痛较甚者,加木香、厚朴,以行气止痛;呕吐者,加藿香、生姜,以和中止呕;伴烦躁、口渴者,加黄连、葛根,以清热生津,除烦止渴。
2. 风寒泄泻
临床表现:泄泻清稀,中多泡沫,臭气不甚,肠鸣腹痛,或兼恶寒发热,鼻塞,流清涕,轻咳,舌苔白或白腻,脉浮。 立法:疏风散寒,化湿止泻。
藿香正气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加减:如恶寒发热较重者,加防风、荆芥穗,以祛风解表;如兼食滞较重者,加焦三仙、鸡内金;如腹痛较甚者,加木香、艾叶,以温中止痛。
3. 湿热泄泻
临床表现:泻下稀薄,水分较多,或如水注,粪色深黄而臭,或微见粘液,时作腹痛,纳差或恶心,肢体倦怠,发热或不发热,口渴,小便赤少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 立法:清热,利湿,止泻。
葛根芩连汤(《伤寒论》)。
加减:湿邪偏重者,见困倦乏力,口渴不甚者,加苍术、藿香、泽泻,燥化水湿,利尿以止泻;热偏重者,加生石膏、滑石粉、知母,以清热除烦,利水止泻;腹痛甚者,加白芍、木香,以理气止痛;口渴甚者,加乌梅,以升津敛阴止渴。
4. 脾虚泄泻
临床表现:大便稀溏,多见食后作泻,泻物色淡不臭,或夹不消化食物或奶瓣,时轻时重,面色萎黄或无华,消瘦,神疲,舌淡、苔白,脉细或濡细,常易反复发作。 立法:健脾止泻。
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加减:如兼脘腹胀痛,食滞不化者,加焦三仙、木香、莱菔子,以消积和胃,行气止痛;如伴泻下清稀,完谷不化者,可加干姜、肉桂,以温中止泻;如久泻不止,无挟积滞者,可加诃子、赤石脂,以涩肠止泻。
5. 脾肾阳虚
临床表现:久泻不止,食入即泻,粪质清稀,完谷不化,或见脱肛,形寒肢冷,面色咣白,精神萎靡,睡时露睛,舌淡、苔白,脉微细。 立法:温补脾肾。
附子理中汤(《和剂局方》)合四神丸(《证治准绳》)。
加减:久泻不止者,加石榴皮、罂粟壳,以涩肠止泻;脱肛者,加黄芪、升麻,以升阳举陷。   
6. 变证 伤阴
临床表现:泻下无度,质稀如水,色黄混浊,小便短少,皮肤干燥或枯瘪,目眶及前囟凹陷,啼哭无泪,精神萎靡或烦躁,口渴引饮,唇于齿燥,舌绛无津或起芒刺。 立法:甘酸敛阴。
连梅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加减:如兼有气虚欲脱,证属气阴两伤者,可加服生脉饮。
7. 变证 伤阳
临床表现:暴泻不止,便稀如水,面色苍白,神疲气弱,表情淡漠,四肢厥冷,冷汗自出,舌淡苔白,脉象沉微。 立法:温阳救逆。
参附龙牡汤(验方)。
加减:泄泻不止者,加干姜、白术,以温中健脾止泻;如症见阴阳俱伤者,治宜阴阳双补,可将上述两种治疗同时相加运用。
8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推拿

运八卦,补脾土,补大肠,利小便,运土入水,推承山,推上七节骨,揉长强。用于各种泄泻。  

2.敷脐

可选用五倍子、小茴香、肉桂、丁香、胡椒、是茱萸、木香等份研末,每次用12克,调敷脐部,每日1次,5天为一疗程。

3.体针

取足阳明经和督脉经穴为主。辅以配穴。主穴:足三里(双侧)、天枢穴(双侧)、长强;配穴:食滞加四缝;寒湿灸脐中;呕吐选内关等。手法根据病情之虚实,选用或补或泻手法。

4.灸法

选穴:神厥或足三里,或天枢、长强。采用艾条灸。或艾条隔盐灸、隔附饼灸或隔蒜灸。注意避免灼伤皮肤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,是湿,宜燥之;饮食入胃不住,或完谷不化者,是气虚,宜温之;腹痛肠鸣泻水,痛一阵泻一阵者,是火,宜清利之;时泻时止,或多或少是痰积,宜豁之;腹痛甚而泻,泻后痛减者,为食积,宜消之,体实者下之;如脾泄已久,大肠不禁者,宜涩之;元气下陷者,升提之。(《幼幼集成。泄泻证治》)

2.唐方等用协定方(藿香、紫苏、黄连、木香、茯苓、猪苓、厚朴、橘皮等)治疗小儿泄泻53例,总有效率达94.4%。(《中医杂志》(10)7271983)

3.郑英珠根据睥喜燥恶湿及泄泻之本在于睥失运化的理论,用炮姜、丁香、石榴皮等5味中药制成克泻定胶囊,治疗小儿泄泻305例,总有效率达95%。(《福建中医药》(3)131988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合理喂养,注意饮食卫生,提倡母乳喂养,饮食器皿要勤洗、勤消毒。

2.控制饮食,腹泻期间应禁食生冷、油腻之物。一般对轻症患儿不主张禁食,或针对病情,酌加限制饮食;对病情较严重者,可禁食48小时,使肠胃得以暂时休息,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,可逐渐恢复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。初愈后仍应调节饮食,切忌暴饮暴食。

3.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勤换尿布,每次大便后,须用温水清洗臀部,扑上滑石粉,以防发生红臀。注意保护肛门,并观察肛周皮肤粘膜的变化。  

小儿泄泻
【概述】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,泻下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。小儿脾胃薄弱,无论内伤乳食,感受外邪或睥肾虚寒等,均易引起泄泻。本病以两岁以下婴幼儿为多见。四季均可发病,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。如病情严重者,常可发生“伤阴”与“伤阳”之变证。 【西医诊断参考】 1.病因:婴幼儿感染性腹泻除原已有固定名称者,如细菌性痢疾等外,可诊断为肠炎,病原明确者应注明病原,如轮状病毒性肠炎。无条件做病原检查者,可根据粪便外观、性状及流行季节估计其病因。如:①2岁以下,秋冬季流行腹泻,粪便呈蛋花样,无脓血,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可能牲大。②如发生在夏季,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可能性大一。③患儿粪便含粘液、脓或脓血,应考虑细菌性痢疾、空肠弯曲菌或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等。 2.病期:急性指病程在2周以内;迁延性指病程在2周至2个月以内;慢性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。 3.分型:腹泻少于10次/日,每次粪便含水量不多,患儿无脱水或仅有轻度脱水,为轻型。腹泻多于10次/日或便次虽不多,但含水量很多,患儿伴中、重度脱水,为重型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