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实证;风寒感冒
临床表现: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,流涕清稀,喉痒,咳嗽,痰多稀薄,甚则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,肢体疫痛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立法:辛温解表,宣肺散寒。
主方:荆防败毒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。由荆芥、防风、茯苓、独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壳、羌活、桔梗、薄荷、甘草等中草药组成。
加减:头胀如夏,肢体瘦重之风寒夹湿者,改用羌活性湿汤;如素体
脾虚不运,内湿偏胜,复感风寒之邪,可加苍术、厚朴。半夏、陈皮;如鼻
塞重者,加苍耳子*
2. 实证;风热感冒
临床表现:发热,微恶风寒,或有汗出,头痛,鼻塞涕浊,咳痰黄稠,口干欲饮,咽喉红肿疼痛,苔薄黄,脉滑数。
立法:辛凉解表,祛风清热。
。
主方:银翘散(组成: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。)或桑菊饮(【处方】 杏仁6克 连翘4.5克 薄荷2.4克 桑叶7.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.4克 苇根6克)(《温病条辨》)。
加减:如属暑热熏蒸,除出现风热本证外,兼有身热,汗出不解 心烦,口渴欲钦,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濡数
3. 实证;表寒里热
临床表现:发热恶寒,无汗,头痛,肢体?痛,鼻塞声重,咽喉疼痛,咳嗽,痰粘稠或黄白相兼,舌边尖红,苔薄自或薄黄,脉浮数。
立法:疏风宣肺,散寒清热。
主方,麻杏石甘汤(《伤寒论》).麻黄6克、杏仁9克、生石膏24克、甘草6克。加羌活、鱼腥草。
加减:如外寒较甚,恶寒骨节疼痛,加苏叶、桂枝,以祛风散寒;如里
热较甚,咽喉燃红疼痛.可加扳蓝根、黄芩;如大便秘结.身热不退,苔
腻,脉滑实而数,乃表里俱实之证,可改用防风通圣散(《黄布素问宣明
论方》,下简称《宣明论方》)。由:防风、川芎、当归、芍药、
4. 虚证 气虚感冒
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,但觉时时形寒,自汗,头痛鼻塞,咳嗽痰白,语声低怯,气短,倦怠,苔白,脉浮无力。
立法:益气解表,调和营卫。
主方:参苏饮 组 成:人参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甘草、枳壳、干葛、紫苏、前胡、木香、桔梗、生姜、大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下简称《和剂局方》)或黄芪桂枝五物汤(《金匮要略方论》,下简称《金匮要略》)。
加减:如气虚而见自汗、形寒、易感风邪者,可常服玉屏风散(《丹溪心法》)。
5. 虚证 阳虚感冒
临床表现:阵阵恶寒,甚则蜷缩寒战,或稍兼发热,无汗和自汗,汗出则恶寒更甚,头痛,骨节疫冷疼痛,面色白光白,语言低微,四肢不温,舌质淡胖,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
立法:温阳解表。
主方:桂枝加附子汤(《伤寒论》) 【原方组成】桂枝(去皮)三钱(9克)芍药三钱(9克)生姜(9克)三钱大枣(切)十二枚(3枚)甘草三钱(炙,9克)附子1枚(炮,去皮,破8片)(6克)
加减:如大便溏泻,腹中隐痛,加炮姜、肉桂。
6. 虚证 血虚感冒
临床表现:头痛,身热,恶寒,无汗或汗少,心悸,头晕,面色不华,唇淡,指甲苍白,舌淡,苔白,脉细,或浮而无力,或结代。
立法:养血解表。
主方:葱白七味饮【组成】 葱白(连根切,9克) 干葛(切,9克) 新豉(绵裹,6克) 生姜(切,6克) 生麦门冬(去心,9克) 干地黄六(9克)加减(《外台秘要》)。
加减:如恶寒重,加黄芪、防风、荆芥;如热重,加银花、连翘;如血虚络阻者,可加桂枝、红花、丹参。
7. 虚证 阴虚感冒
临床表现:发热微恶风寒,无汗或微汗,或寐中盗汗,头痛,心烦,口干咽燥,手足心热,干咳少痰,或痰中带血丝,舌质红,脉细数。
立法:滋阴解表。
。
主方:加减葳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生葳蕤 二钱至三钱 [9g] 淡豆豉 三钱至四钱 [9g] 红枣 二枚 生葱白 二枚至三钱 [6g] 炙甘草 五分 [1.5g] 桔梗 苏薄荷 各一钱至钱半 [各5g] 东白薇 五分至一钱 [3g]
加减:如心烦口渴较甚,加黄连.竹叶、天花粉;如咳嗽咽干,咳痰不爽,可加牛蒡子、射干、瓜蒌皮;咳嗽胸痛,痰中带血,加鲜茅根、生蒲黄、藕
8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主穴:列缺、合谷、曲池、风池。
配穴:风门、鱼际、外关、大椎。
刺法:每次取2~3主穴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2~3配穴,毫针浅刺,用泻法;体虚者用平补平泻法。
2.耳针
取穴:肺、内鼻、肾上腺、皮质下。
刺法:中强刺激,捻针2~3分钟,留针30~60分钟。咽痛加咽喉、扁桃体等耳穴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感冒风邪,发热头痛,咳嗽声重,涕唾稠粘。(《仁斋直指方。诸风》)
2.如虚人伤风,屡感屡发,形气病气俱虚者,又当补中,而佐以和解,倘拘泥发散,恐脾气益虚,腠理益疏,邪乘虚入,病反增剧也。(《证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