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痉病 高热惊厥
辩正治疗
1. 外邪袭络
临床表现:头痛,项背强直,恶寒发热,无汗或汗出,肢体疫重,甚至口噤不能语,四肢抽搐,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浮紧。 立法:祛风散寒,和血燥湿

主方;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。组成:羌活15克,独活15克,防风15克,桑枝40克,穿山龙25克,藁本10克,蔓荆子15克,威灵仙20克,川芎15克,甘草15克。

加减:若寒邪较甚,治宜解肌发汗,以葛根汤为主;若风邪偏盛,治宜和血养阴,以瓜蒌桂枝汤为主方;若身热拘急,胸脘痞闷,渴不欲饮,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滑数,属湿热入络,应清热化湿,疏通经络,方药用三仁汤,加地龙、秦艽、丝瓜络、威灵仙等。

2. 肝经热盛
临床表现::高热,口噤不开,手足躁动,甚则项、背强直拘急,四肢抽搐,角弓反张,脉细而数。为风阳妄动之征。 立法:清肝潜阳,熄风镇痉。

主方;羚羊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组成; 羚羊角15克(先煎)、钩藤9克(后下)、霜桑叶6克、川贝母9克、鲜竹茹10克、生地黄15克、菊花9克、白芍12克、茯神木10克、生甘草3克。

加减:谵语或昏迷,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;邪热羁久,灼伤其阴,舌干,少苔,脉虚数,可服大定风珠。

3. 阴伤热盛
临床表现::壮热,口渴喜冷饮,腹胀便结,项背强急,手足挛急,甚则角弓反张,舌质红,苔黄糙,脉数或洪数。 立法:泄热存津,养阴增液。

主方;增液承气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【组成】玄参30克(一两),麦冬(连心)、细生地各25克(各八钱),大黄9克(三钱),芒硝5克(一钱五分)

4. 痰浊内阻
临床表现:头痛昏蒙,胸脘满闷,呕恶痰涎,项背强直,四肢抽搐,舌苔白腻,脉滑或弦滑。 立法:祛风通脉,涤痰健脾。

主方;祛风导痰汤(《张氏医通》)。【组成】防风(去芦) 南星(牛胆制) 枳实 茯苓(去皮) 羌活各3 白术(土炒) 半夏各4.5 甘草()1.5 橘皮(去白)4.5 生姜5

加减:若抽搐,加天麻,钩藤;若心阳虚,虚火上扰,头晕,虚烦,失眠,加炒栀子、淡竹叶、菊花、夜交藤;若脾胃气滞、纳呆,腹胀,加砂仁、内金、陈皮;若脾阳虚,大便溏薄,面色咣白,脉细,加桂枝、干姜、饴糖;若肾阳虚,怯寒肢冷,大便溏薄,脉沉细,加附子、肉桂。

5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体针

主穴:水沟、印堂、十宣、合谷、太冲、大椎。

配穴:哑门、风府、颊车、承浆、少商、昆仑、百会。

刺法:每次取主穴35个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配穴35个,留针20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2.耳针

取穴:心、神门、缘中、下脚端。

刺法:可用针轻刺激,也可用菜子或王不留行贴压。

痉病 高热惊厥
[概述] 痉病是以项背强直,四肢抽搐,甚则口噤不开,角弓反张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。致痉原因多分为外感、内伤两方面。外感以风寒湿邪,侵袭人体,壅滞经脉,以致气血运行不利,筋脉受病,拘急而成痉,或热盛动风,或热灼津液而致痉;内伤乃是由于气血亏虚,或误汗误下,阴津大伤,或因瘀血,痰浊内结,筋脉失其濡润而致痉。痉病属临床危急证候,一旦发生,若不及时救治,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。所以,在临床中,应迅速作出判断和处理。此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高热惊厥。此外,各类感染性脑病、代谢性疾病、高血压脑病等,在临床上只要表现以抽搐、角弓反张为主症时,均属痉证范畴。破伤风在外科疾病中叙述,故不列入痉证范围。 [西医诊断参考] 高热惊厥: 最常见于6个月至5岁之间的婴幼儿,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,扁桃腺炎,少见于消化道感染及出疹性疾病。约一半患儿有类似发作的家族史,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。惊厥在高热时发生,发作形式多为单次,全身性强直,阵挛性发作,持续时间多在30秒钟以内,很少超过10分钟,脑电图常有节律变慢或枕区高幅慢波,在热退l周内消失。可能每年有1至数次同样发作,但无脑损征象。 其它如各类颅内感染、高血压脑病、代谢性疾病及各种中毒,在疾病过程中出现抽搐,必伴有原发病征象,根据病史、症状及体征、实验室检查等有关内容,不难做出诊断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