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;羚羊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组成; 羚羊角1~5克(先煎)、钩藤9克(后下)、霜桑叶6克、川贝母9克、鲜竹茹10克、生地黄15克、菊花9克、白芍12克、茯神木10克、生甘草3克。
加减:谵语或昏迷,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;邪热羁久,灼伤其阴,舌干,少苔,脉虚数,可服大定风珠。
主方;增液承气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【组成】玄参30克(一两),麦冬(连心)、细生地各25克(各八钱),大黄9克(三钱),芒硝5克(一钱五分)
主方;祛风导痰汤(《张氏医通》)。【组成】防风(去芦) 南星(牛胆制) 枳实 茯苓(去皮) 羌活各3克 白术(土炒) 半夏各4.5克 甘草(炙)1.5克 橘皮(去白)4.5克 生姜5片
加减:若抽搐,加天麻,钩藤;若心阳虚,虚火上扰,头晕,虚烦,失眠,加炒栀子、淡竹叶、菊花、夜交藤;若脾胃气滞、纳呆,腹胀,加砂仁、内金、陈皮;若脾阳虚,大便溏薄,面色咣白,脉细,加桂枝、干姜、饴糖;若肾阳虚,怯寒肢冷,大便溏薄,脉沉细,加附子、肉桂。
1.体针
主穴:水沟、印堂、十宣、合谷、太冲、大椎。
配穴:哑门、风府、颊车、承浆、少商、昆仑、百会。
刺法:每次取主穴3~5个,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配穴3~5个,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2.耳针
取穴:心、神门、缘中、下脚端。
刺法:可用针轻刺激,也可用菜子或王不留行贴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