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:白虎加桂枝汤(《金匮要略》),加忍冬藤、连翘、黄柏、海桐皮、姜黄、威灵仙、防己、桑枝。
加减:皮肤有红斑者,加丹皮、生地、赤芍、地肤子,或用宣痹汤(《温病条辨》);皮肤有结节者,加蚕砂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土贝母;关节红肿,疼痛剧烈,入夜尤甚,壮热烦渴,舌红少津,脉弦数者,用犀角散(《圣惠方》)加生地、玄参、麦冬、防己、姜黄、秦艽、海桐皮;关节肿痛,触之发热,但喜暖畏寒,或触之不热,但自觉有热者,用桂枝芍药知母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青蒿、地骨皮、忍冬藤、炙蜂房、地龙;风、寒、湿、热痹日久不愈,出现肌肉、关节疼痛,时轻时重,关节肿大,甚至强直畸形,屈伸不利,舌紫,脉细涩,用桃红饮(《类证治裁》)加穿山甲、地龙、土鳖虫、白芥子、胆南星、全虫、乌梢蛇;出现气短、乏力、头昏、眼花、耳鸣耳聋、腰膝 软,用独活寄生汤(《千金要方》)。
白虎加桂枝汤:知母、 甘草(炙)、 石膏、 粳米、 桂枝(去皮)。
宣痹汤:防己15克(五钱); 杏仁15克(五钱); 滑石15克(五钱); 连翘9克(三钱); 山栀9克(三钱); 薏苡15克(五钱); 半夏(醋炒)9克(三钱); 晚蚕沙9克(三钱);
犀角散:犀角屑15克 人参15克(去芦头) 茯神15克 龙齿30克 麦门冬30克(去心,焙) 黄芩15克 甘草15克(炙微赤,锉)
桂枝芍药知母汤: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(炮)
桃红饮: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尾 威灵仙
独活寄生汤: 独活三钱(9g)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肉桂心 防风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(各6g)
主方:薏苡仁汤(《类证治裁》)。
加减:关节肿胀者,加萆薜、木通、姜黄;肌肤不仁者,加海桐皮、稀莶草
薏苡仁汤:薏苡仁30 当归10 川芎7 生姜10 桂枝10 羌活10 独 活10防风10白术 10甘草6 川乌6麻黄6
主方:补肝汤(《医宗金鉴》)去酸枣仁,加桑寄生、伸筋草、独活、牛膝、乌梢蛇。
加减:偏寒者,加制川草乌、桂枝、细辛;偏热者,加银花、连翘;偏湿者,加苡仁、茯苓、苍术;兼气虚者,加党参、黄芪;抽筋频频者,加全虫、僵蚕。
补肝汤:当归 白芍 川芎 熟地 酸枣仁 木瓜 炙甘草
1。体针:
一般以近取法为主。
肩关节:肩髑、肩贞、肩髂、肩前。
肘关节:曲池、尺泽、天井。
腕关节:阳溪、养老、外关、合谷。
指关节:八邪、上八邪。
髋关节:环跳、殷门、居谬。
膝关节:膝眼、梁丘、阳陵泉、伏兔。
踝关节:昆仑、丘墟、悬钟、承山。
脊柱关节:大椎、相应夹脊穴。
急性期疼痛剧烈者,宜深刺留针;关节红肿,宜多针浅刺;慢性期,
宜中等刺激,酌加温针、艾灸、拔火罐及电针等。
2.穴位注射:
采用当归、防风、威灵仙等注射液,注射于局部穴位,每穴O.5~1.O毫升,1~3日注射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注意勿入关节腔,每次取穴不宜过多。
3.推拿:
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采用相应的经络、穴位,视病情需要先用推、理、揉的手法,以调和、通利气血;继用点、按、捏、拿的手法,以通经活络,止疼镇痛;再用拨、伸、牵引、理的手法,以剥开粘连,分筋理顺,最后用揉、摇、滚的手法,做善后处理。
4.薰洗:
根据病情选用透骨草、威灵仙、海桐皮、桑枝、伸筋草、花椒、艾叶、路路通、桂枝、川芎、红花、川乌、草乌、白芷等2~3味煎煮薰洗患部,每日1~3次,每次15分钟。
5.膏药外贴:
常用的有伤湿止痛膏、关节止痛膏、狗皮膏、追风膏、武力拔寒散等。
此外洗温泉、酒擦、麝火、中药离子导入等,也有一定的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