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湿热壅结
临床表现:小便点滴不通,或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,小腹胀满,口苦口粘,或口渴不欲饮,或大便不畅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沉数。
立法:清热利湿,通利小便。
主方:八正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「组成」木通9克、瞿麦9克、扁蓄9克、车前子12克、滑石15克、栀子9克、大黄9克、甘草梢6克
加减:舌苔黄厚者,加苍术、黄柏;兼心烦失眠,口舌生疮糜烂者,可合导赤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;面色晦滞,倦怠少食,胸闷烦躁,恶心呕吐,口中尿臭,甚则神昏谵语者,宜用黄连温胆汤(《六因条辨》),加大黄。
2. 肺热壅盛
临床表现:小便不畅,或点滴不通,咽干,烦渴欲饮,呼吸急促,或有咳嗽,舌苔薄黄,脉数。
立法:清肺热,利水道。
清肺饮(《证治汇补》)。【组成】麻黄0.6克、玄参1.5克、麦冬0.9克、桔梗2.7克、知母1.5克、荆芥2.4克、诃子2.4克、天花粉1.5克。
加减:心烦,舌尖红者,可加黄连、竹叶;舌红少津,加沙参、百合;大便不通者,加大黄、杏仁;伴鼻塞,头痛,脉浮者,加薄荷、桔梗
3. 中气下陷
临床表现:小腹坠胀,时欲小便而不得出,或量少而不爽利,精神疲乏,食欲不振,气短而语声低细,舌质淡,脉沉弱。
立法:升清降浊。
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,加桂枝、通草、车前子。
加减:畏寒肢冷者,加附子、肉桂。
4. 肝郁气滞
临床表现:情志忧郁,或多烦善怒,小便不通,或通而不爽,胁腹胀满,苔薄或薄黄,舌红,脉弦。
立法:疏利气机,通利小便。
沉香散(《金匮翼》)。
加减:胁腹胀满明显者,加香附、郁金、乌药;若气郁化火,心烦易怒者,加白芍、丹皮、栀子。
5. 肾阴不足
临床表现:小便不通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,口干咽燥,舌质红而少苔,脉细或细数。
立法:滋肾清利。
知柏地黄汤(《医宗金鉴》)。
加减:兼双下肢浮肿者,加石苇、车前子、牛膝等。
6. 肾气不充
临床表现:小便不通,或点滴不爽,排出无力,面色咣白,神气怯弱,腰膝冷而疫软无力,舌质淡,脉沉细而沉迟。
立法:温肾益气利尿。
肾气丸(《济生方》)。
加减:若元气大虚,精神萎靡者,可加红参,或用独参汤(《景岳全书》);口中尿味明显,大便不通者,加大黄。
7. 尿道阻塞
临床表现:小便点滴而下,或时而通畅,时而闭塞不通,小腹胀满疼痛,舌紫暗,或有瘀点,脉涩或细数。
立法:行瘀散结,清利水道。
主方:抵当丸(《伤寒论》)。组成;水蛭6g虻虫3g桃仁9g大黄9g
加减:病久血虚,面色无华者,加丹参、生黄芪、益母草;若尿路结石者,可加金钱草、海金砂、冬葵子等。
8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1.取嚏或探吐
用消毒棉签触鼻腔取嚏或喉中探吐,使上窍开则下窍自通。
2.外敷
①独头蒜1个,栀子3枚,盐少许,捣烂,摊纸贴脐部。②用食盐 250克炒热,布包熨少腹。
3.灸法
艾灸关元、气海。
以上诸法,主要适用于尿潴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