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关格期 邪热亢盛
临床表现:高热大汗,神昏谵妄,大便不通,无尿少尿,舌红、苔黄,脉洪大。
立法:通腑泄浊。
主方:大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。【组成】 大黄(12克)、厚朴(15克)、 枳实(12克)、 芒硝(9克)。
加减:体虚津伤者,加生首乌、生地、玄参、麦冬等。
2. 关格期 湿浊壅盛
临床表现:四肢困重乏力,面色无华,恶心呕吐,纳呆,腹胀,口粘,舌苔厚腻,脉沉细或濡细。
立法:芳香化湿。
香砂平胃散(《增补万病回春》)。
加减:口苦口粘,口中尿味,尿少,苔黄腻,脉弦滑者,可用黄连温胆汤(《千金方》)或苏叶黄连汤(《温热经纬》)浓煎,频频呷服;若大便不通者,加大黄;兼下焦湿热者,可用八正散(《和剂局方》);若痰热壅肺,咳嗽气急,痰声辘辘,心悸、胸闷者,可用杏仁滑石汤(《温病条辨》);痰热扰心者,方用菖蒲郁金汤(《温病全书》)。
3. 关格期 阳衰湿泛
临床表现:少气乏力,神疲腰疫,面色咣白而晦滞,形寒,腹胀,浮肿 以腰以下为主,甚则全身浮肿,不思饮食,恶心,呕吐,少尿或无尿,舌淡如玉石,脉沉细弱。
立法:温肾化浊。
真武汤 组成为: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,一枚,破八片9g。(《伤寒论》)合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。
加减:浮肿明显者,加怀牛膝、车前子;恶心呕吐突出者,少加苏叶黄连。
4. 虚损期 脾肾气虚
临床表现:面色无华,少气乏力,纳差,腹胀,便溏,口粘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,腰膝疫软,手足不温,舌淡有齿痕,脉沉弱。
立法:补益脾肾。
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,加仙灵脾、补骨脂。
加减:纳差,舌苔白腻者,加木香、砂仁、蔻仁;浮肿明显者,加车前子、防己等;手足不温,畏寒肢冷,腰部冷痛者,用真武汤(《伤寒论》),加人参、黄芪、肉桂等。
5. 虚损期 肝肾阴虚
临床表现:面色萎黄,口苦口干喜饮,目睛干涩,腰膝疫痛,头晕耳鸣,手足心热,大便于结,舌淡红形瘦,无苔或苔薄黄,脉弦细。
立法:滋养肝肾。
杞菊地黄丸(《医级》)。
加减:兼阳亢者,用知柏地黄汤(《医宗金鉴》);大便秘结者,加火麻仁、生首乌,甚者加大黄;兼下焦湿热者,加车前子、石苇、萆薜。
6. 虚损期 气阴两虚
临床表现:面色萎黄,全身乏力,口干口粘,口中尿臭,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,手足心热,舌淡有齿痕,脉沉细。
立法:益气养阴。
主方:参芪地黄汤
组成;党参15克,生黄芪15克,生地15克,山萸肉9克,山药9克,丹皮9克,茯苓15克,泽泻15克,桂枝6克,炙附子8克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)或大补元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加减:畏寒肢冷者,可加附子、肉桂;大便干结者,加火麻仁、白芍、生首乌,甚者加大黄。
7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1.灸法
吐逆而小便不利者,灸气海、天枢等穴各3~7壮。
2.体针
恶心、呕吐者,取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