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於血证
辩正治疗
1. 外伤瘀血
临床表现:各种跌打损伤,软组织扭伤所致的红肿疼痛,痛有定处,舌苔白或黄,脉弦或涩而有力。 立法:活血通络,祛瘀止痛。

主方:复元活血汤(《医学发明》)〖组成〗柴胡 半两[9g] 天花粉 当归 各三钱[9g] 红花 甘草 穿山甲(炮)各二钱[6g]

加减:痛不可忍,局部青紫,加川芎、茜草、乳香、没药;筋伤骨折,或刀伤出血,合用七厘散。

2. 寒凝瘀血
临床表现:肢体局部刺痛,拒按,遇寒加剧,手足厥冷,舌质紫黯,脉沉或涩。 立法: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。

主方:当归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合阳和汤(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)

加减:消瘦乏力,肢体麻木,舌淡苔白,脉细,加鸡血藤、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。

 当归四逆汤【组成】当归三两(12克)、桂枝三两(9克)、 芍药三两(9克)、 细辛三两(3克)、 通草二两(6克)、 大枣二十五枚(8枚、擘[bo])、 炙甘草二两(6克)

阳和汤〖组成〗 熟地一两(30g 肉桂一钱,去皮,研粉(3g 麻黄五分(2g 鹿角胶三钱(9g)白芥子二钱(6g 姜炭五分(2g 生甘草一钱(3g)

 

3. 热壅瘀血
临床表现:壮热,口渴,烦躁,肌肤发斑,舌质红绛,有瘀点或瘀斑,脉数。 立法:清热解毒,凉血祛瘀。

主方:犀角地黄汤【组成】 犀角[水牛角代]30克) 生地黄(24克) 芍药(12克)牡丹皮9克)(《干金要方》),加紫草、当归、红花、大青叶。

加减:大便燥结,加大黄、芒硝;肠痈、肺痈等,参考有关章节。

4. 血瘀头面
临床表现:头晕,头胀,头痛,以刺痛为主,或目痛,发脱,健忘,或癫或狂,舌质黯紫,有瘀点、瘀斑,脉细涩。 立法:活血通窍,祛瘀止痛。

主方:通窍活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【组成】赤芍3 川芎3 桃仁9(研泥) 红枣7(去核)红花9 老葱3(切碎) 鲜姜9(切碎) 麝香0.15(绢包)

加减:耳鸣耳聋,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,加女贞子、旱莲草、桑椹、枸杞子
5. 血瘀胸胁
临床表现:胸胁刺痛,部位固定,心悸怔忡,夜寐不安,或口唇青紫,舌质黯,有瘀点、瘀斑,脉涩或弦。 立法:行气止痛,活血化瘀。

主方:血府逐瘀汤【组成】当归三钱(9克),生地三钱(9克),桃仁四钱(12克),红花三钱(9克)、枳壳二钱(6克),赤芍二钱(6克)、柴胡一钱(3克),甘草二钱(6克),桔梗一钱半(4.5克),川芎一钱半(4.5克),牛膝三钱(9克)。(《医林改错》),加蒲黄、五灵脂、丹参、降香。

加减:心胸痞闷,食少腹胀,加薤白、瓜蒌、枳实、厚朴;胸痛彻背,形寒肢冷,加细辛、良姜、荜拨、檀香。

6. 血瘀少腹
临床表现:少腹胀满疼痛,或急结,或经来腹痛腰疫,经色紫暗,有瘀块,舌质黯,有瘀点、瘀斑,脉弦。 立法:温经止痛,活血祛瘀。

主方:少腹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组成:小茴香(炒)7 、干姜(炒)0.6 、延胡索3克、 没药(研)6 、当归9 、川芎6 、官桂3 、赤芍6克、蒲黄9克、 五灵脂(炒)6克。

加减:少腹冷痛,加乌药、吴萸;少腹刺痛不愈,酌加桃仁、乳香、没药、香附、丹参,脉涩或弦。

7. 血瘀经络
临床表现:周身作痛,或肢体、关节麻木、屈伸不利,舌质黯或有瘀点、瘀斑。 立法:活血通络,行气散瘀。

主方:身痛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组成:秦艽3克、川芎6克、桃仁9克、红花9克、甘草6克、羌活3克、没药6克、当归9克、灵脂6()香附3克、牛膝9克、地龙6(去土)

加减:疼痛遇冷加剧,倦怠乏力,四肢不温,加附片、鸡血藤、肉桂、党参;头晕眼花,心悸,舌淡有瘀点、瘀斑,脉细涩,加生地、白芍、黄芪、何首乌;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或语言蹇涩,去香附、五灵脂、没药,加黄芪、赤芍、鸡血藤;形体赢瘦,肌肤甲错,改用大黄廑虫丸,祛瘀生新。

8. 膈下瘀血
临床表现:腹中或胁下积块,疼痛拒按,或腹大坚满,青筋暴露,舌紫黯,脉沉涩。 立法:行气止痛,活血散瘀。 主方: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 加减:腹大坚满,食少纳呆,加水红花子、车前子、泽兰、茯苓;腰膝疫冷,大便溏薄,加白术、补骨脂、肉豆蔻。

主方: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【组成】灵脂6() 当归9 川芎6 桃仁9(研泥) 丹皮6 赤芍6 乌药6 玄胡索3 甘草9 香附4.5 红花9 枳壳4.5

加减:腹大坚满,食少纳呆,加水红花子、车前子、泽兰、茯苓;腰膝疫冷,大便溏薄,加白术、补骨脂、肉豆蔻。

9. 其它疗法
临床表现:

 

1.体针

主穴:膻中、章门、行间、关元、涌泉、太冲、然谷、太溪、膈俞、血海、三阴交、中极、气冲、天枢。

配穴:心俞、少冲、内关、足三里、气海、阳陵泉、期门、中脘、合谷、百会、厥阴俞、肾俞、阿是穴。

刺法:根据患者临床症状,每次取23主穴、23配穴,留针15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2.耳针

取穴:神门、交感、内分泌、皮质下、肝、肾上腺,肾、心、脾、小肠、胃、子宫、膀胱。

刺法:每次取34穴,留针206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,亦可用埋针法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(《金匮要略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》)

2.须知瘀血之去,乃新血日生,瘀血无处可留,迫之不得不去,故或化而走小便,或传而入大肠。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,醋黄散下血从大便去,但能去瘀血,而不能生新血。不知克敌者存乎将,祛邪者赖乎正,不补血而去瘀,瘀又安能尽去哉?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,加桃仁、丹皮、红花、枳壳、香附、云苓、甘草,补泻兼行,瘀既去而正不伤。(《血证论?吐血》) 

3.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,则结为百瘕。瘕者,或聚或散,气为血滞,则聚而成形,血随气散,则没而不见。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,九气丸治之。在胸膈上者,加桔梗、枳壳、瓜蒌、生姜、甘草;在右者,加苏子、桑皮、陈皮;在左者,加青皮、牡蛎、当归;在中焦大腹者,加厚朴、枳壳、防己、白芍、甘草;在小腹下者,加橘核、小茴、荔核、槟榔、川楝子、五灵脂。气散则血随而散,自不至于结聚矣。至其既散之后,则又恐其复聚,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。此时瘕气既散,处于血分之中,但一调血,则气自和,而不复聚矣。逍遥散加丹皮、香附治之,归脾汤加柴胡、郁金子亦治之。      百者,常聚不散。血多气少,气不胜血故不散,或纯是血质,或血中裹水,或血积既久,亦能化为痰水,水即气也。瘕之为病,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,须破血行气,以推除之。元恶大憝,万无姑容,即虚人久积,不便攻治者,亦宜攻补兼施,以求克敌,攻血质宜抵当汤,下瘀血汤代抵当丸。(《血证论?瘀血》)

4.胁痛日久则也可渐见瘀血留阻,此即久痛入络所致。在胁痛之论治中,以疏肝理气法最为多用,其次便为清肝解郁法,而虚证则投用柔肝养阴法居多。如日久或病期虽短而已见有瘀象,则宜选用或配用活血化瘀之法。(《邹良材肝病诊断经验?肝脏疾病综要》)

5.立通窍活血汤,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;立血府逐瘀汤,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;立膈下逐瘀汤,治肚腹血瘀之症。病有干状万态,不可以余为全书。(《医林改错。方叙》)

6.冠心号方:丹参、川芎、赤芍、红花、降香。治疗心痛属瘀血型者。(《中医药研究参考》(4)11973)

【调护、禁忌】

1.活血化瘀法孕妇不宜应用。

2.及时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,防止导致瘀血证。

3.根据病情轻重,适当活动或卧床休息。

4.注意冷暖,少食肥甘厚味。

5.其它可参考有关章节。

於血证
【概述】 瘀血证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,局部血液滞留,或离经之血蓄于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,亦称为“恶血”蓄血”“积血”“死血…‘衄血”等。本证可由于外伤、情志内伤、劳伤、疫疠、中毒、各种出血、感受热邪或寒邪等多种原因所致。瘀血即是病理产物,又是致病因素,无论是因病致瘀,还是因瘀致病,其典型症状均为疼痛,部位固定不移,痛如针刺、刀割状,拒按。或见面色黧黑,口唇青紫,肌肤甲错,肿块坚硬不移。出血反复不止,色暗,夹有瘀块,腹满,燥渴,癫狂等症。瘀血证涉及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,临床表现亦很复杂,常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。如:瘀血在上焦则胸膈顽硬剌痛;在中焦则腹痛胁痛;在下焦则少腹胀满刺痛;在腠理则发热恶寒;在肌肉则自汗盗汗;在肢体则局部肿痛青紫;在经络脏腑之间可周身作痛,或结为百瘕,或变为脓痈,或为干血痨;瘀阻于心则胸闷心痛;瘀阻于肺则胸痛咳血;瘀阻于胃肠则呕血,柏油便;瘀阻于肝则胁痛痞满;瘀阻于胞宫则经闭痛经,经色暗有瘀块;瘀久乘心则发癫发狂。治疗应根据寒、热、虚、实的不同辨证选方用药。现代医学的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肿瘤、皮肤、日腔、眼、耳鼻喉科,职业病、传染病、高原病、中毒、急症等多科、多系统疾病,发展到某一阶段,可出现瘀血证,治疗时需参照其它有关病证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