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:犀角地黄汤【组成】 犀角[水牛角代](30克) 生地黄(24克) 芍药(12克)牡丹皮(9克)(《干金要方》),加紫草、当归、红花、大青叶。
加减:大便燥结,加大黄、芒硝;肠痈、肺痈等,参考有关章节。
主方:通窍活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【组成】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(研泥) 红枣7个(去核)红花9克 老葱3根(切碎) 鲜姜9克(切碎) 麝香0.15克(绢包)
加减:耳鸣耳聋,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,加女贞子、旱莲草、桑椹、枸杞子主方:少腹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组成:小茴香(炒)7粒 、干姜(炒)0.6克 、延胡索3克、 没药(研)6克 、当归9克 、川芎6克 、官桂3克 、赤芍6克、蒲黄9克、 五灵脂(炒)6克。
加减:少腹冷痛,加乌药、吴萸;少腹刺痛不愈,酌加桃仁、乳香、没药、香附、丹参,脉涩或弦。
1.体针
主穴:膻中、章门、行间、关元、涌泉、太冲、然谷、太溪、膈俞、血海、三阴交、中极、气冲、天枢。
配穴:心俞、少冲、内关、足三里、气海、阳陵泉、期门、中脘、合谷、百会、厥阴俞、肾俞、阿是穴。
刺法:根据患者临床症状,每次取2~3主穴、2~3配穴,留针15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2.耳针
取穴:神门、交感、内分泌、皮质下、肝、肾上腺,肾、心、脾、小肠、胃、子宫、膀胱。
刺法:每次取3~4穴,留针20~6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,亦可用埋针法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(《金匮要略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》)
2.须知瘀血之去,乃新血日生,瘀血无处可留,迫之不得不去,故或化而走小便,或传而入大肠。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,醋黄散下血从大便去,但能去瘀血,而不能生新血。不知克敌者存乎将,祛邪者赖乎正,不补血而去瘀,瘀又安能尽去哉?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,加桃仁、丹皮、红花、枳壳、香附、云苓、甘草,补泻兼行,瘀既去而正不伤。(《血证论?吐血》)
3.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,则结为百瘕。瘕者,或聚或散,气为血滞,则聚而成形,血随气散,则没而不见。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,九气丸治之。在胸膈上者,加桔梗、枳壳、瓜蒌、生姜、甘草;在右者,加苏子、桑皮、陈皮;在左者,加青皮、牡蛎、当归;在中焦大腹者,加厚朴、枳壳、防己、白芍、甘草;在小腹下者,加橘核、小茴、荔核、槟榔、川楝子、五灵脂。气散则血随而散,自不至于结聚矣。至其既散之后,则又恐其复聚,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。此时瘕气既散,处于血分之中,但一调血,则气自和,而不复聚矣。逍遥散加丹皮、香附治之,归脾汤加柴胡、郁金子亦治之。 百者,常聚不散。血多气少,气不胜血故不散,或纯是血质,或血中裹水,或血积既久,亦能化为痰水,水即气也。瘕之为病,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,须破血行气,以推除之。元恶大憝,万无姑容,即虚人久积,不便攻治者,亦宜攻补兼施,以求克敌,攻血质宜抵当汤,下瘀血汤代抵当丸。(《血证论?瘀血》)
4.胁痛日久则也可渐见瘀血留阻,此即“久痛入络”所致。在胁痛之论治中,以疏肝理气法最为多用,其次便为清肝解郁法,而虚证则投用柔肝养阴法居多。如日久或病期虽短而已见有瘀象,则宜选用或配用活血化瘀之法。(《邹良材肝病诊断经验?肝脏疾病综要》)
5.立通窍活血汤,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;立血府逐瘀汤,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;立膈下逐瘀汤,治肚腹血瘀之症。病有干状万态,不可以余为全书。(《医林改错。方叙》)
6.冠心Ⅱ号方:丹参、川芎、赤芍、红花、降香。治疗心痛属瘀血型者。(《中医药研究参考》(4):1,1973)
【调护、禁忌】
1.活血化瘀法孕妇不宜应用。
2.及时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,防止导致瘀血证。
3.根据病情轻重,适当活动或卧床休息。
4.注意冷暖,少食肥甘厚味。
5.其它可参考有关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