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方:化斑汤【组成】石膏(30克)、 知母(12克)、 生甘草(10克)、 玄参(10克)、 犀角(水牛角代)(60克)、 白粳米(9克)。(《温病条辨》)合犀角地黄汤(《千金要方》),加紫草、大青叶、三七粉。
加减:腹满胀痛,大便秘结,酌加大黄、芒硝、白芍、甘草、五灵脂、蒲黄;便血加槐花、地榆;肢体关节肿痛,加秦艽、木瓜、桑枝、白花蛇舌草。
主方:龙胆泻肝汤组成:龙胆草酒炒(6克) 黄芩炒(9克) 山栀子酒炒(9克) 泽泻(12克) 木通(6克) 车前子(9克) 当归酒炒(3克) 生地黄酒炒(9克) 柴胡(6克) 生甘草(6克)(《兰室秘藏》),酌加紫草、水牛角、大青叶、赤芍。
加减:兼见吐血,衄血,酌加白茅根、三七、藕节、白及、仙鹤草;胁痛胀闷不舒,加川楝子、郁金、青皮、佛手,伴食欲不振,加山楂、陈皮;潮热盗汗,五心烦热,加知母、丹皮、地骨皮、旱莲草。
主方:知柏地黄丸(《医宗金鉴》),加茜草根、侧柏叶、黄芩、紫草。
加减:虚热不退,咽喉干痛,酌加银柴胡、地骨皮、鳖甲、青蒿、玉竹、麦冬:腰膝疫软,头晕目眩,加女贞子、旱莲草;盗汗,加糯稻根、浮小麦。
知柏地黄丸:知母、黄柏、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(制)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。
主方: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,加仙鹤草、茜草、棕榈炭。
加减:头晕眼花,唇淡,经闭,脉细无力,加黄芪、川芎、白芍、阿胶;气短自汗,酌加白术、黄芪、人参、五味子、龙骨、牡蛎。
右归丸:熟地黄、炮附片、肉桂、山药、酒萸肉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枸杞子、当归、盐杜仲
主方:十全大补汤 主要食材;鸡肉,鸭肉,墨鱼,鹅肉,猪肚,猪排骨,(《和剂局方》),加茜草根、血余炭。
加减:面浮肢肿,酌加车前子、汉防己、牛膝、桑白皮、陈皮;便秘加郁李仁、火麻仁。
1.针灸(适用于过敏性紫癜)
穴位:曲池、足三里、血海、合谷、三阴交、太冲、委中、关元、太溪、脾俞、肾俞。
刺法:每次取3~5穴,留针15~20分钟,隔日1次,l0次为一疗程。
2.单方验方
(1)连翘30克,水煎,分3次服。
(2)大枣20枚,煎汤连枣服。
(3)水牛角粉3~10克,冲服。
3.复方
(1)五根汤:茅根、板蓝根、瓜蒌根、槐花、地榆、茜草根、紫草根、丹皮。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化瘀消斑的作用(《赵炳南临床经验集》)。
(2)消斑青黛饮:青黛、黄连、栀子、玄参、知母、生地、犀角、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治疗热邪入营之发斑(《伤寒六书》)。
(3)犀角玄参汤:玄参、升麻、甘草、犀角、射干、黄芩、人参。治疗热扰心神之发斑(《杂病源流犀烛。阳毒阴毒源流》)。
【文献参考】
1.癍者,有触目之色,而无碍手之质,即稠如锦纹,稀如蚊迹之象也。或布于胸腹,或见于四肢,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,色紫成片者为重,色黑者为凶,色青者为不治。(《临证指南医案。癍痧疹瘰》)
2.现代医学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,相当于祖国医学温毒发斑,阴毒、阳毒,是以热毒损伤营血,透于肌表,出血发斑,也称肌衄。……一般治疗,早期应火重清之,毒重化之,治宜凉血清热止血为主。久则营气不足,应扶正祛邪,治宜补养心脾,益气摄血。(《吴少怀医案。肌衄》)
3.凡治斑症,不宜发汗,汗之则增斑澜。又不宜早下,下早则斑毒内陷。如脉洪数,热甚烦渴者,用三黄解毒汤或犀角大青汤以清之。若脉弱者,加人参主之。(《医学心悟。癍疹》)
4.血出肤孔,属卫气不固,血乘阳分。脉洪,当归六黄汤。脉弱,保元汤。脉数,当归补血汤。脉浮,黄芪建中汤。有红汗,色红染衣,黄芪建中汤,兼用妙香散,小麦煎汤调下。(《类证治裁。衄血论治。肌衄》)
5.加味荆防四物汤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、荆芥、防风、苦参、丹皮、蝉蜕。治疗肌衄、风热伤络者,合并齿衄、鼻衄,去川芎,加藕节、公英;见风湿结节者,加苏木、牛膝、公英。(《老中医经验汇编(第一集)》人民卫生出版社,1978年6月,郑侨医案选)
【调护、禁忌】
1.增强身体素质,预防感染。
2.注意劳逸结合,重症卧床休息。
3.禁食辛辣之品及鱼虾蟹乳等,尤其是诱发肌衄的食品。
4.积极治疗原发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