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万德堂国医馆! 注册登录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
万德堂
中医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医知识 >> 风温 肺炎
辩正治疗
1. 卫分证
临床表现:发热,微恶,无汗或少汗,头痛,咳嗽,口微渴,苔薄白、 右边尖红,脉浮数。 立法,辛琼解表,宣泄肺热。

2. 气分证 热壅肺气
临床表现:高热,口渴,咳嗽,气喘,咯痰黄凋,甚或带血或痰呈铁锈 色,胸痛或闷,或痰涎壅盛,喘促不宁、腹满便秘,舌苔黄或黄厚粘腻,脉 数或滑数。黄 立法,清气、宣肺平喘。
3. 气分证 热郁胸膈
临床表现:身热口渴心烦根饮懊侬,烦闷不舒,舌苔薄黄;或脑腑烦热 如焚,烦操不安,口渴唇焦,齿肿咽捅,便秘不畅或不通,舌红苔黄。 立法:轻清泄热,解热除烦。

主方:栀子鼓汤(【组成】栀子9() 香豉4(绵裹)((《伤寒沦》),加黄芩、贝母、萎皮、郁金、枇杷叶。

加减;若邪热较盛,燔灼胸膈.改服凉膈散(「组成」川大黄、朴消、甘草各20克,山栀子仁、薄荷叶(去梗)、黄芩各10克,连翘40)

4. 气分证 热人阳明
临床表现:壮热烦渴,面赤大汗,苔黄燥,脉供数;或身热面赤,烦渴 呕逆,心下痞满、疼痛,大便不通,舌苔黄浊;或潮热谵语,腹部胀满疼 痛,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,苔黄厚焦燥,或身热口涡,下利黄色稀便,肛 门灼热,苔黄脉数。 立法:清热保津或软坚攻下。

主方:白虎汤(【处方】 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

合调胃承气汤(【处方】大黄(五钱) 甘草(三钱) 芒硝(一钱半)(<伤寒论》)

加减;热毒盛者,加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、大青叶;里热他火,加黄连、

黄芩,律伤显著者,加石斛、花粉、芦根;热痰搏结胃皖之结胸证者,用小

陷胸汤,加织实;阳明腑实证考,用大承气汤‘阴律损伤较甚者,用增液

承气汤,兼小肠热结、小便短赤灼热者,宜用导赤承气汤;邪实正虚者,用新加黄龙汤(「组成」细生地15克,生甘草6克,人参(另煎)4.5克,生大黄9克,芒硝3克,玄参15克,麦冬15克,当归4.5克,海参(洗)2条,姜汁6匙。

,肺热下传大肠下利者,用葛根黄芩黄连汤(【方剂组成】葛根24克,炙甘草6克,黄芩9克,黄连9克)

5. 营分证 热人心营
临床表现:身热夜甚.口干不甚渴饮,心烦不寐,时有谵语,斑疹隐 隐.舌质红降.脉象细数。 立法:清营泄热,透热转气。

主方:清营汤(药物组成犀角3钱,生地5钱,元参3钱,竹叶心1钱,麦冬3钱,丹参2钱,黄连15分,银花3钱,连翘2钱(连心用)。 (《温病条辨》)

加减:若热已入否而气热犹炽者,可合以白虎汤.或用加减玉女煎。

6. ,营分证 热闭心包
临床表现:神昏谵语或昏惯不语,身体灼故.四肢厌冷,舌质深降, 舌蹇。 立法:清心开窍。

主方;清宫汤(元参心(9克)莲子心2克)竹叶卷心(6克)连翘心(6克)犀角[水牛角代]30克)连心麦冬(9克))送服安宫牛黄九(《温病条辨》)或至宝丹(《和剂局

方》)

加减;若兼肝风内动,加羚羊角、钩藤,并宜送服紫雪丹;兼腑实便

秘,加大黄、芒硝;痰涎壅盛,合以竹沥水、竺黄或送服猴枣散。

7. 血分证 热盛动血
临床表现: 全身斑疹密布.吐血、咳血、便血、没血,身体灼热,烦躁, 甚或谵妄狂乱,或见四肢抽搐。舌质深降,脉细数或微数。 立法:凉血散血。

主方:犀角地黄汤(【组成】 犀角[水牛角代]30克) 生地黄(24克) 芍药(12克) 牡丹皮(9克))(《备急于金要方》,下简称《千金要方》或《千金

方》)

加减:热毒盛,加大青叶、板蓝很、紫草;气热仍盛,加用白虎扬或化

斑汤;热毒化火充斥气血,用清温败毒饮;出血不止,加茜草炭、茅根、小

蓟炭,血络瘀滞,加桃仁、丹参、赤芍;热盛动风,加羚羊角、钩藤,热闭心

包,用安宫牛黄九。

8. 血分证 瘀热互结
临床表现: 少腹硬满急痛,大便秘结或色黑,谵妄如狂,舌质紫降或 有瘀斑.脉沉实。 立法:通瘀破结。

主方:桃核承气汤( ;桃仁 12g 大黄 12g 桂枝 6g 芒硝 6g 甘草 6g

(《伤寒论》)

加减:阴虚明显者,加用增液汤。

9. 血分证 )肺胃阴伤
临床表现:身热已退或仅有低热,干咳少痰,口干作渴,舌燥少津。 立法:甘寒生津,滋养肺胃》

主方:沙参麦门冬汤(《温病条辩》)。(沙参15克,玉竹12克,麦门冬12克,桑叶10克,扁豆10克,天花粉10克,生甘草3克。)

加减:肺热未尽加知母;胃津受伤较甚加石斛;咳甚可加杏仁;纳呆

可加谷芽。

10. 血分证 )肝肾因伤
临床表现:身热不甚,手足心热盛于手足背。口干齿焦,神倦耳聋, 或见手指蠕动.甚则瘛?,心中??大动,舌干绛少苔,脉虚大。 立法:咸寒救阴,滋补肝肾。

主方:加减复脉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([组成]炙甘草(18克) 干地黄(18克) 生白芍(18克) 麦冬(15克) 阿胶(9克) 麻仁(9克))

加减:虚风内动,加牡蛎、鳖甲、龟版或用大定风珠;若热灼肾阴而

心火亢盛,用黄连阿胶汤;病后阴伤末复点邪留于阴伤之夜热早凉、热

退元汗者.用青篙鳖甲汤。

11. 血分证 正气外脱
临床表现:发热骤退,汗出不止.面色苍白.呼吸短促,烦躁不安,脉微细短促。 立法:益气固脱

主方:生脓饮(内外伤辨感论》)。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

加减:若阳亦外亡,宣加附子;汗出不止,加龙骨、牡蛎
12. 其他疗法
临床表现:

1.体针

主穴:水沟、大椎、合谷、十宣、阳陵泉、太冲。

配穴:曲池、涌泉、印堂、丰隆。

刺法:每次取35主穴,根据症状取配穴:发热时选曲池,火盛时取涌泉,高热惊风症见抽搐时取印堂加人中,痰浊壅盛时取丰隆。

2.耳针

取穴:交感、神门、皮质下、脑点、心。  

刺法:重症用强刺激,可留针1小时。每日1次。

【文献参考】

1.凡天时晴燥,温风过暖,感其气者,即是温之邪,阳气熏灼,先伤上焦。其为病也,身热汗出,头胀咳嗽,喉痛声浊。治宜辛凉轻剂解之,大忌辛温汗散。古人治风温,有葳蕤汤、知母葛根汤,内有麻黄、羌活等药,皆不可用。(《伤寒指掌)))

2.风温吸入,先伤太阴肺分,右寸脉独大,脉气不舒,胸闷身痛,头胀咳嗽,发热口喝,或发痧疹,主治在太阴气分。豉、栀、桑、杏、蒌皮、牛蒡、连翘、薄荷、枯芩、桔梗、桑叶之类,清之解之。痰嗽加贝母,声浊不扬加兜铃,火盛脉洪加石膏,咽痛加射干,饱闷加川郁金、枳壳,干咳喉燥加花粉、蔗浆、梨汁,咽喉锁痛加莱菔汁。(《伤寒指掌》)

【调护、禁忌】  

1.提高机体防御外邪能力,注意生活起居方面的卫生,避免过度疲劳,注意保暖,防止受寒,保持住室清洁通风,但要避免直接当风。

2。注意休息,多饮开水,进流汁饮食。高热时应保持环境安静,多进果汁,不宜盖过多衣被。

3.神昏、痉厥时要注意呼吸道痰涎的清理,并加强护理,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。

风温 肺炎
风 温 【概述】 风温是由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外感热病。多发生于春季。本病的临床特征是:起病急骤,传变迅速,初起以发热、恶风、咳嗽、口渴等为主要表现。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感受风热病邪,但机体正气不足以及起居不慎、寒温失调等,是造成风温发病的因素。初起邪在上焦肺卫,病程中传变迅速,变化较多,或向下顺传中焦阳明气分,进而深入下焦肝肾,或由气分内陷血分;也可不经气分而径自逆传心包,陷入营血。病程中还可因正不胜邪而出现“内闭外脱”之危急变化。风温的治疗,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;气分证则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;内陷心包则必须清心开窍;后期热退津伤宜甘寒清养滋润。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急性传染病,以及急性支气管炎、大叶性肺炎等病与本病相似,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。 大叶性肺炎(肺炎球菌肺炎):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,以寒战、高热、咳嗽、吐痰(铁锈色痰)及胸痛为主症。白细胞计数增加,涂片或细菌培养发现有肺炎链球菌。治疗前作血培养约有20~25%为阳性。病变广泛时有氧分压下降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;原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,二氧化碳分压可上升。胸部X线检查,早期为肺段分布的淡薄阴影,以后可呈大片均匀致密阴影,呈叶、段分布。一般在2~3周内肺部阴影消散。 病毒性肺炎: 起病缓慢,头痛,乏力,发热,咳嗽、干咳或有少量粘痰。可发生呼吸衰竭及休克。取痰液或咽拭子可分离出病毒。也可间隔2~3周采集2份血清,恢复期血清抗体上升4倍有诊断意义。或用免疫荧光技术快速当日诊断。X线检查,可见肺部有斑点状或小片状浸润阴影。流感病毒肺炎两肺有广泛浸润,自肺门向外放射,似肺水肿改变。
关于万德堂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
COPYRIGHT © 2021 万德堂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柳叶湖畔      湘ICP备17020129